[發(fā)明專利]一種射頻同軸匹配負載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1030107.6 | 申請日: | 2016-1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5448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7-09 |
| 發(fā)明(設計)人: | 劉長春;趙建波;許曉龍;王金龍;王方杰;馬玉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H01P1/26 | 分類號: | H01P1/26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張勇 |
| 地址: | 266555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射頻 同軸 匹配 負載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射頻同軸負載,包括陽頭外導體,所述陽頭外導體內部連接有外導體,所述外導體內部設置有傳輸腔,所述傳輸腔的一端設置為兩級錐形變換腔體;所述傳輸腔內設置有沿軸向依次連接陽頭內導體、內導體、柱狀電阻和接觸件,所述陽頭內導體穿設于介質撐上;所述介質撐與外導體的一端相連;所述柱狀電阻的兩端設有臺階圓柱體;所述內導體內設置有內導體孔,柱狀電阻一端的臺階圓柱體伸入到內導體孔,柱狀電阻另一端的臺階圓柱體彈性夾持于接觸件上,所述柱狀電阻設置于兩級錐形變換腔體內。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微波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射頻同軸匹配負載。
背景技術
同軸負載是一種微波無源單端口器件,主要用來吸收傳輸中的能量和改善阻抗匹配性能,在無線電設備、電子儀器以及各種微波裝備中應用廣泛,是射頻傳輸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根據(jù)微波吸收部分結構形式的不同,同軸負載可以分為柱狀電阻式和微帶片式。柱狀電阻式同軸負載采用標準圓柱形的50歐姆電阻來吸收微波能量;微帶片式同軸負載通過陶瓷片上50歐姆的薄膜電路吸收微波能量。
現(xiàn)有的同軸負載分為柱狀電阻式和微帶片式兩種結構形式?,F(xiàn)有的柱狀電阻式同軸負載的電阻為標準圓柱形,阻抗匹配困難,使用頻率低,電壓駐波比差,并且電壓駐波比不可調;微帶片式同軸負載微帶片與內導體的接觸結構復雜,抗振動能力差,成本高。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射頻同軸匹配負載。該發(fā)明結構簡單,成本低,在DC-40GHz頻率范圍內具有較低的電壓駐波比,并且保證負載可靠性。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的一種射頻同軸負載,包括陽頭外導體,所述陽頭外導體內部連接有外導體,所述外導體內部設置有傳輸腔,所述傳輸腔的一端設置為兩級錐形變換腔體;所述傳輸腔內設置有沿軸向依次連接陽頭內導體、內導體、柱狀電阻和接觸件,所述陽頭內導體穿設于介質撐上;所述介質撐與外導體的一端相連;所述柱狀電阻的兩端設有臺階圓柱體;所述內導體內設置有內導體孔,柱狀電阻一端的臺階圓柱體伸入到內導體孔,柱狀電阻另一端的臺階圓柱體彈性夾持于接觸件上,所述柱狀電阻設置于兩級錐形變換腔體內。
其中,兩級錐形變換腔體為兩個串聯(lián)連接的變徑錐形變換腔。
本發(fā)明將柱狀電阻的兩端設計為臺階圓柱體,而且在與柱狀電阻外部連接的外導體內設置有兩級錐形變換的外導體孔,采用兩級錐形變換來近似理想曲線-拋物線,在實現(xiàn)柱狀電阻的阻抗匹配的同時,保證了負載具有較低的駐波比。
進一步地,外導體上設有一個或多個調節(jié)螺釘孔,所述調節(jié)螺釘孔用于安裝并調節(jié)螺釘?shù)奈恢脕碚{節(jié)所述射頻同軸負載的駐波。該結構解決了現(xiàn)有的柱狀電阻式,使用頻率低,電壓駐波比差,并且電壓駐波比不可調的問題。
進一步地,接觸件的另一端設有端蓋,所述端蓋壓緊接觸件,用于固定柱狀電阻。這樣提高了射頻同軸負載的抗振動能力,而且結構簡單,降低了成本。
優(yōu)選地,端蓋通過螺紋連接有外套。通過螺紋連接端蓋與外套,使得該結構易于拆卸。
優(yōu)選地,柱狀電阻為碳膜微波電阻,阻值50歐姆。
優(yōu)選地,陽頭外導體通過卡環(huán)與螺套卡接。通過螺紋連接端蓋與外套,使得該結構易于拆卸。
優(yōu)選地,外導體采用螺紋與陽頭外導體連接。通過螺紋連接外導體與陽頭外導體,使得該結構易于拆卸。
優(yōu)選地,介質撐上套設有套環(huán)。
優(yōu)選地,陽頭內導體和內導體采用螺紋連接。通過螺紋連接陽頭內導體和內導體,使得該結構易于拆卸。
所述外導體的材料為鋁。這樣使得外導體易于加工,并且能夠減輕負載的重量。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未經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03010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