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飲用水消毒副產物處理工藝有效
申請號: | 201611012261.0 | 申請日: | 2016-11-17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30321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16 |
發明(設計)人: | 劉娟娟;隋濤;劉學文;李學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濱州學院 |
主分類號: | C02F9/08 | 分類號: | C02F9/08 |
代理公司: | 濟南舜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于曉曉 |
地址: | 256603 ***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飲用 水消毒 副產物 處理 工藝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飲用水消毒副產物處理工藝,把水源抽取到水廠,然后經過混凝、沉淀、過濾、紫外線滅菌、送入清水池加二氧化氯和氯胺,同時加入聚合硫酸鐵消毒,輸入吹脫池中進行曝氣吹脫,活性炭過濾,由送水泵高壓輸入自來水管道。該工藝能夠在氯化消毒前將水中有機物進行處理,去除消毒副產物的前驅物質,控制氯化副產物的生成,在氯化消毒后,再次對水中的消毒副產物進行清理,有效降低了DBPs的量。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飲用水消毒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飲用水消毒副產物處理工藝。
背景技術
飲用水消毒是人類在公共健康領域所取得的最偉大的進步,主要目的是控制水中的致病菌,使水質滿足人類的健康要求。但是在飲用水消毒過程中,消毒劑除了起到消毒滅菌的作用外,還會與水中的天然有機物、溴化物、碘化物等發生取代或加成反應而生成以鹵代有機物為代表的消毒副產物(DBPs),而DBPs被證實能夠致畸、致突以及致癌,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為了保障飲用水安全,控制飲用水DBPs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現有最常用的飲用水消毒方法為用氯消毒,會產生三鹵甲烷(THMs)及其他鹵化烴類物質,生成反應式為:
氯+(Br-+I-)+前驅物質=鹵仿+其他鹵化物。
該飲用水加氯消毒副產物種類有:三鹵甲烷,主要指三氯甲烷、溴二氯甲烷、二溴氯甲烷及三溴甲烷,其中三氯甲烷出現的頻率最多,含量也最高。研究資料表明,氯化消毒副產物除三鹵甲烷外,還有鹵乙酸,鹵代酮,鹵代丙烯腈,三氯硝基甲烷,水合三氯乙醛,氯化氰,甲醛,乙醛,2.4.6—三氯酚等,1989年清華大學的研究發現,氯消毒飲用水還會產生3-氯-4-(二氯甲基)-5-羥基-2(5H)-呋喃和E-2-氯-3-(二氯甲基)-4-氧-丁二烯酸。這些物質均已被證明對人體有致畸、致突以及致癌作用。
由于水源遭受污染日益嚴重,為保證飲水的消毒效果,不少水廠在水中加入氯的量日漸增高,并普遍采用原水預加氯,或折點加氯,消毒副產物的生成量勢必會隨之增加。
現有去除DBPs的方法大致有兩種,一是尋找替代消毒劑,二是改進水處理方法。第一種,替代消毒劑有臭氧、高錳酸鉀等,但是,臭氧在水中分解快,持續消毒效果不如氯,且費用高,另外,這些替代消毒劑也會引起二次污染,產生的物質也有致癌性;第二種,改進的水處理方法包括活性炭吸附法、膜過濾法、生物氧化法等,但是會存在處理效果不好、設備使用壽命短、處理成本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種飲用水消毒副產物處理工藝。該工藝能夠在氯化消毒前將水中有機物進行處理,去除消毒副產物的前驅物質,控制氯化副產物的生成,在氯化消毒后,再次對水中的消毒副產物進行清理,有效降低了DBPs的量。
本發明的一種飲用水消毒副產物處理工藝技術方案為,把水源抽取到水廠,然后經過混凝、沉淀、過濾、送入清水池消毒,由送水泵高壓輸入自來水管道,包括以下步驟:
(1)送入清水池前進行紫外線滅菌;
(2)紫外線滅菌后進入清水池后,加二氧化氯和氯胺,同時加入聚合硫酸鐵;
(3)從清水池中將水輸入吹脫池中進行曝氣吹脫;
(4)輸入自來水管道前進行活性炭過濾。
紫外線強度不低于90μW/cm2,紫外線波長范圍為253~257nm以及184.5-185nm,經過紫外線燈滅菌水流量為5-5.5L/s。
步驟(1)中,產生紫外線的裝置功率不小于30W,輻射253.7nm紫外線的強度為:≥90Uw/cm。184.9nm的紫外線可產生臭氧對水進行消毒滅菌。
步驟(2)中,加氯量:與原水接觸30min后,殘留余氯在 0.2mg/L 到 0.5 mg/L 的投加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濱州學院,未經濱州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01226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