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電機直驅聯軸器疲勞循環壽命試驗機在審
| 申請號: | 201611001911.1 | 申請日: | 2016-11-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525668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29 |
| 發明(設計)人: | 秦志洪;李文喜 | 申請(專利權)人: | 襄陽博亞精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M13/02 | 分類號: | G01M13/02 |
| 代理公司: | 襄陽中天信誠知識產權事務所42218 | 代理人: | 帥玲 |
| 地址: | 441004 湖北省襄***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機 聯軸器 疲勞 循環 壽命 試驗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機械傳動部件試驗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用于試驗高速球籠聯軸器疲勞循環壽命的試驗設備。
背景技術
高速球籠聯軸器種類很多,大多應用在航空、航天、特種車輛等領域,其工作轉速可達到數千轉/每分鐘,但國內試驗高速球籠聯軸器疲勞循環壽命的試驗設備很少,直接制約了高速球籠聯軸器的研究和發展。
發明內容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機直驅聯軸器疲勞循環壽命試驗機,可適時對高速球籠聯軸器做疲勞循環壽命試驗。
為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包括加載部分、控制系統;
所述加載部分的底座一上安裝有變頻高速電機,變頻高速電機的輸出軸通過聯軸器一與軸承座一的輸入軸連接,高速球籠聯軸器的左端法蘭與軸承座一的輸出軸法蘭連接;底座二上安裝有扭矩傳感器、軸承座二和測工機;高速球籠聯軸器的右端法蘭與扭矩傳感器連接,扭矩傳感器與軸承座二的輸入軸連接, 軸承座二的輸出軸與測工機的輸入軸通過聯軸器二連接;
所述控制系統分別與變頻高速電機、扭矩傳感器、測工機連接,內部電網為控制系統提供動力。
所述測工機發出的三相電通過升壓整流器并入內部電網,抵消部分變頻高速電機的輸入功率。
所述扭矩傳感器為無線傳輸型扭矩傳感器。
所述控制系統帶有扭矩超限報警裝置。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可以最大限度模擬高速球籠聯軸器的實際工作工況,比如轉速、加載的變化等,對高速球籠聯軸器做疲勞循環壽命試驗;能把加載的負荷大部分轉變為電能,并入內部電網,節能環保,節約了試驗成本,降低了試驗費用;能夠大幅縮短高速球籠聯軸器的試驗驗證和裝機驗證時間,加快高速球籠聯軸器的研究和發展進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簡圖。
圖2為圖1的俯視圖。
圖3為本發明控制系統邏輯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所示,本發明包括加載部分、控制系統。
所述加載部分的底座一2上安裝有變頻高速電機5,聯軸器一8通過鍵一7與變頻高速電機5的輸出軸連接,聯軸器一8通過鍵二9與軸承座一11的輸入軸連接,高速球籠聯軸器13的左端法蘭12與軸承座一11的輸出軸法蘭連接??蓪Φ鬃?進行水平移動,以適應不同的高速球籠聯軸器13的長度。底座二24上安裝有扭矩傳感器14、軸承座二15和測工機21;高速球籠聯軸器13的右端法蘭與扭矩傳感器14連接,扭矩傳感器14與軸承座二15的輸入軸連接,聯軸器二16通過鍵三18與軸承座二15的輸出軸連接,聯軸器二16通過鍵四19與測工機21的輸入軸連接,所述扭矩傳感器14為無線傳輸型扭矩傳感器。
所述控制系統分別與變頻高速電機5、扭矩傳感器14、測工機21連接,內部電網為控制系統提供動力。控制系統還具有扭矩超限報警等自動化設備應有的各種保護裝置。
所述測工機21發出的三相電通過升壓整流器1并入內部電網,可以抵消部分變頻高速電機5的輸入功率,能夠把加載負荷的動能轉變為電能。
本發明的工作順序如下:
1、啟動變頻高速電機5,帶動試樣高速球籠聯軸器13和測工機21旋轉,扭矩傳感器14將檢測的數據反饋到控制系統;
2、控制系統按預先設定的參數(參數由模擬試樣的實際工況來定),通過測工機21對高速球籠聯軸器13加載扭矩,測工機21可把輸入的動能轉變為電能,扭矩的大小由扭矩傳感器14檢測,并且閉環控制測工機21的加載扭矩,加載的扭矩可以是動態變化的曲線;
3、控制系統按預先設定的參數對高速球籠聯軸器13的轉速進行控制,由控制系統的變頻器控制變頻高速電機5的轉速,變頻高速電機5的內部傳感器檢測變頻高速電機5的轉速,并將數據反饋至控制系統,以閉環控制變頻高速電機5的轉速;
4、控制系統可將扭矩傳感器14監測的數據實時顯示在控制系統的屏幕上,可以實時顯示或繪制扭矩和轉速的曲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襄陽博亞精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襄陽博亞精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100191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