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渦軸發動機進氣裝置及操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985841.1 | 申請日: | 2016-1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523158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19 |
| 發明(設計)人: | 譚慧俊;凌棫;陳昊;孫姝;黃河峽;張悅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 主分類號: | F02C7/04 | 分類號: | F02C7/04;F02C7/05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張弛 |
| 地址: | 210006***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發動機 裝置 操作方法 | ||
1.一種渦軸發動機進氣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體組件、劈尖組件以及機匣組件;
所述中心體組件包括環形氣室(3)、自環形氣室(3)向前延伸的中心體前段(4)、自環形氣室(3)向后延伸的中心體后段(5);
所述機匣組件包括圍繞中心體組件的外筒(13)及位于外筒前沿的唇口段(12);
所述劈尖組件包括圍繞中心體后段(5)設置的劈尖內筒(8)、圍繞劈尖內筒(8)的劈尖外筒(9)、位于劈尖內筒(8)及劈尖外筒(9)之間的劈尖(10)、驅動劈尖(10)向環形氣室(3)方向前進或者后退遠離環形氣室(3)的驅動裝置(11);
所述環形氣室(3)的直徑大于中心體前段(4)及中心體后段(5)的直徑;所述中心體組件與外筒之間形成第一流道(31);所述劈尖組件與中心體后段之間形成與第一流道連通的第二流道(32);
所述劈尖(10)的前端始終伸出于劈尖內筒(8),并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間往復運動,當劈尖(10)位于第一位置時,劈尖(10)位于原位;劈尖(10)位于第二位置時,劈尖(10)在驅動裝置(11)向前的推動下向前移動至靠近環形氣室(3)的位置;劈尖(10)的下表面為向外凸出的弧面,且劈尖內筒(8)的內表面也為弧面,而當劈尖(10)位于第一位置時,劈尖(10)的下表面與劈尖內筒(8)的內表面形成連貫的弧面。
2.根據權利要求1 所述的渦軸發動機進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劈尖組件還包括圍繞在劈尖(10)外圍的密封氣圈(23)、連接密封氣圈(23)的導管
(24)以及連接導管(24)的充放氣裝置(26);所述密封氣圈(23)的上端抵靠劈尖外筒(9),密封氣圈(23)的下端抵靠劈尖內筒(8);密封氣圈(23)充氣后同時與劈尖內筒(8)、劈尖外筒(9)形成密封。
3.根據權利要求1 所述的渦軸發動機進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氣室包括環形金屬框架(14)、包裹在金屬框架(14)外側的可變形柔性外殼(15)及連接可變形柔性外殼(15)并對可變形柔性外殼充放氣的充放氣裝置(18)。
4.根據權利要求3 所述的渦軸發動機進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金屬框架(14)上每90°方向開有一通氣孔(16),在每一個通氣孔的位置上可變形柔性外殼(15)對應開有一充氣嘴,通過五通導管(17)與充放氣裝置(18)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3 所述的渦軸發動機進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3)
在可變形柔性外殼(15)外側的部分向外凸起,外筒(13)與可變形柔性外殼(15)之間的第一流道部分為彎曲的。
6.根據權利要求3 或4 或5 所述的渦軸發動機進氣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變形柔性外殼(15)上設有與氣壓對應的標定,不同的標定分別對應不同的可變形柔性外殼的氣壓值。
7.一種對權利要求1 至6 中任一項所述渦軸發動機進氣裝置的操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塵砂分離效率模式及高氣動效率模式;
當該渦軸發動機進氣裝置處于塵砂分離效率模式時,劈尖(10)向環形氣室(3)方向前進使劈尖(10)與環形氣室(3)之間的第二流道部分變窄;并且環形氣室(3)充氣并向外膨脹,使環形氣室(3)與外筒(13)之間的第一流道部分變窄;
當該渦軸發動機進氣裝置處于高氣動效率模式時,劈尖(10)后退遠離環形氣室使劈尖(10)與環形氣室(3)之間的第二流道部分變寬;并且環形氣室(3)放氣并向內收縮,使環形氣室(3)與外筒(13)之間的第一流道部分變寬。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未經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985841.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