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青霉素發酵生產過程多模型監控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976845.3 | 申請日: | 2016-1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4500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8-09 |
| 發明(設計)人: | 劉飛;尹燕燕;陳鑫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3577 | 分類號: | G01N21/3577;G01N21/359 |
| 代理公司: | 大連理工大學專利中心 21200 | 代理人: | 梅洪玉 |
| 地址: | 214122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青霉素 近紅外光譜分析 監控系統 發酵生產過程 發酵過程 近紅外光譜儀 實時在線檢測 化學計量學 變化趨勢 過程監控 回歸模型 模型分析 判別模型 生化指標 硬件裝置 發酵液 工控機 含氮量 含糖量 生物量 發酵 自動化 協同 監控 清晰 | ||
1.一種基于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的多模型青霉素發酵過程監控系統,其特征在于,由近紅外光譜分析儀、PLC和工控機組成硬件系統,由最小距離判別法、基于系統參數的工況判別法和多偏最小二乘回歸模型、組成在線軟件算法,由系統聚類分析,模糊K均值聚類和偏最小二乘回歸方法組成前期離線模型建立算法;具體如下:
光譜儀與工控機通過專用USB接口相連,與PLC通過RS232口相連;PLC與工控機也通過RS232口相連,實現相互之間的通訊;光譜儀所配備光纖探頭插入發酵罐罐體中部30cm,并安裝配備沖洗裝置;采用PT100熱電阻進行溫度檢測,配有相應溫度變送器,輸出信號4-20mA,共三路,分別為發酵罐溫度,冷卻水入口溫度,冷卻水出口溫度;采用工業在線pH計進行pH信號的采集,輸出信號4-20mA;使用工業電磁流量計進行冷卻水流量的檢測,輸出信號4-20mA;所得5個模擬量信號進入PLC模擬量輸入模塊;葡萄糖流加閥門狀態、前體補充閥門狀態、補氮閥門狀態三個開關量信號,直接采用電磁閥自帶閥位反饋信號,進入PLC數字量輸入模塊;光譜儀的啟動信號通過PLC數字量輸出模塊進行輸出,啟停的反饋信號經由數字量輸入模塊反饋至PLC;
系統的運行過程:發酵過程開始,PLC上電,光譜儀開機并處于待機狀態;10分鐘后,對發酵罐內發酵液光譜進行第一次測量,測量前進行10s沖洗;沖洗完畢等待30s,待發酵液流動均勻時開始光譜采集;采集過程由光譜儀自動完成;光譜數據采集完成后發送至工控機,在工控機內完成光譜預處理,發酵工況判別,回歸分析過程,得到所需生化指標;將所需參數存儲并予以顯示,生成狀態曲線,完成一次采集過程;后續每隔一定時間,進行一次光譜采集與分析,時間間隔人為設定;光譜重復采集次數人為根據經驗進行選取;
PLC程序中包含光譜儀控制程序塊,模擬量信號采集程序塊,開關量信號采集程序塊,沖洗裝置控制程序塊四個部分;光譜儀控制程序塊與沖洗裝置控制程序塊為簡單的開關量控制;模擬量、開關量信號采集程序塊簡單使用PLC內部寄存器實現;配合工控機實現信號的采集以及所需的開關量控制;
光譜數據的處理在工控機中完成;光譜數據采集后,首先經過光譜預處理,然后使用判別分析算法進行子模型歸屬判斷,與模型中預存的幾種子模型的光譜進行對比,初步確定當前光譜的子模型歸屬;此后,將初步確定的子模型狀態與使用各種數字量、模擬量信號所達成的工況判斷結論進行綜合,在時間標尺的輔助下,精確確定此時的工況;根據判定的工況,在多模型回歸算法中調用匹配的子模型;將預處理的光譜數據導入子模型,經回歸分析計算出生物量、含糖量、含氮量和青霉素濃度四個指標;最后,上位機軟件對所測得參數進行顯示和歸檔;
采用了多模型建模方式;初步將子模型設置如下:延遲期為子模型、加速期為子模型、進入對數期到補糖之前為子模型、補糖后與補氮之前一段為子模型、補氮之后為子模型、減速期為子模型、停滯期前期為子模型、停滯期后期至放罐前為子模型;在系統的初始設計階段,對應于每個工況,建立相應的子模型;當系統投入在線檢測時,根據工況判別情況對子模型進行調用和分析;
未知光譜首先經預處理,然后進行工況的初步判別,得到所屬的子模型序號,接著程序調用其所對應的子模型,每個子模型都是由PLS偏最小二乘回歸方法進行建模;未知光譜經模型計算,得到最終生化指標的值;
光纖探頭插入罐體30cm,發出并接收近紅外光;正對光纖探頭,使用不銹鋼支架支撐一塊平面鏡,與光纖探頭的間隙為5mm,用以構建近紅外光的透反射光路;光纖和平面鏡間狹縫的正上方,設置沖洗裝置的噴嘴,沖洗裝置采用微型直流水泵實現,直接吸取發酵罐中發酵液,并以高速噴出,沖洗狹縫,將其中沉積的物質清除;
本系統模型前期建立過程:系統中所使用判別分析模型和回歸模型都是前期離線建立的;前期建模需要對多個批次的完整發酵過程進行數據采樣,采集所需的光譜和發酵液成分濃度信息;整個青霉素發酵過程需要200小時,在此過程中每隔6分鐘進行一次采樣,共采集2000個樣本;對所采集的樣本使用國標方法檢測其中生物量、含糖量、含氮量和青霉素含量,并離線采集近紅外光譜;所采集的數據,在后續的建模階段作為模型輸入;
光譜的預處理過程也需要采用多種不同方法的配合;首先進行歸一化處理;接著進行多元散射校正MSC,消除發酵液中顆粒物和氣泡對光譜的影響;然后采用一階導數+Savitzky-Golay卷積平滑處理,使光譜有效信息更為突出;本模型中使用全光譜進行判別和回歸;
判別分析模型只需要光譜數據;前期離線建模時,首先將經過預處理的2000個樣本光譜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劃分出樣本的譜系圖,在譜系圖的基礎上,對所用子模型的數量進行小幅調整,最終確定子模型數量n;然后采用無監督的模式識別方法,選定n個聚類中心,進行聚類;因為青霉素發酵過程為一個連續的過程,各類別的分界不夠清晰,因而在本發明中采用模糊K均值聚類方法將2000個樣本聚成n類,這些類別基本是按照發酵時間的先后順序聚集在一起,計算每類的中心和邊緣樣本的位置;當在線測量時,考慮計算速度,則采用最小距離判別法,分別計算當前所采集光譜與每一類別聚類中心之間的馬氏距離,并將當前光譜歸結為馬氏距離最小的一類;當出現當前光譜與兩類中心馬氏距離都相等的情況,則計算所測樣本和兩個類別最邊緣樣本的馬氏距離,并由此距離大小判定其歸屬;
馬氏距離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表示當前所采集光譜與每一類別聚類中心之間的馬氏距離;xun為當前所采集光譜;為第j類的聚類中心;Hj為樣本協方差矩陣;T表示轉置;
工業級的發酵需要高度的可靠性,然而判別分析得到的子模型歸屬可能會出現誤差,需要將其結果和發酵過程參數狀態加以綜合和對比,最終得到確定的子模型歸屬;由青霉素發酵過程的經驗可知,發酵前60小時為菌絲生長期,溫度控制為26℃,pH值控制為6.8-7.2;后140小時為青霉素合成期,溫度控制為24.7℃;pH值控制為6.5;第10小時左右,進行補加葡萄糖;發酵單位升至2500U·mL-1補加前體;PLC采集每一次的加料動作和溫度、pH的變化,將這些數據與發酵時間相結合,判斷出此時此刻發酵過程所處的工況,再對應判別分析的結果,準確判定子模型的編號;
回歸模型建立在聚類結果的基礎上,采用偏最小二乘回歸模型PLS;偏最小二乘回歸的基本思想是對光譜矩陣X和成分含量矩陣Y進行分解,分別計算載荷和矩陣和得分矩陣;
其中,P為X矩陣的載荷矩陣,T為X矩陣的得分矩陣,Q為Y矩陣的載荷矩陣,U為Y矩陣的得分矩陣;E為光譜矩陣X相應回歸方程的殘差矩陣,F為成分含量矩陣Y相應回歸方程的殘差矩陣;
然后對U和T矩陣進行最小二乘回歸;
U=TB (3)
則乘積PBQ即為光譜對應濃度的回歸系數;
對于每個子模型,需要針對三種不同成分求取三個回歸系數;
實際的在線監測過程中,只需輸入當前時刻的光譜數據值,就可得出此時所需測量的生物量、青霉素濃度信息;
Y未知1=X未知PBQ1 (4)。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南大學,未經江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976845.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