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實現虛擬現實的數據傳送系統及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976328.6 | 申請日: | 2016-11-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57718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2-06 |
| 發明(設計)人: | 周安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金陵科技學院 |
| 主分類號: | H04N5/222 | 分類號: | H04N5/222;H04N5/232;H04N5/262;G06K9/00;G06T3/00;G06T3/40;G06T7/00;G06T7/20 |
| 代理公司: | 11212 北京輕創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談杰<國際申請>=<國際公布>=<進入國 |
| 地址: | 2111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實現 虛擬現實 數據 傳送 系統 及其 方法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實現虛擬現實的數據傳送系統及其方法,包括攝像頭、控制器和智能電腦;其中:攝像頭,所述攝像頭同控制器相通信連接;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中包括著圖形預處理模塊,所述控制器同智能電腦相控制連接;智能電腦,所述智能電腦中包括著識別模塊和分類器;控制器還包括有無失真壓縮模塊,其對所采集到的圖像數據進行差值運算以實現無失真壓縮處理。結合其方法避免了現有技術中手勢識別所引用的算法的時空消耗太高、實時性不夠、識別率低、糾偏效果不佳以及還原效果不好的缺陷。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虛擬現實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實現虛擬現實的數據傳送系統及其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虛擬現實環境用戶動作信息的識別技術通常有兩種方法:一是采用穿戴式設備如數據手套、空間跟蹤定位器等直接采集用戶的動作、手勢等信息;二是利用機器視覺技術對攝像頭采集到的用戶動作的圖像和視頻進行處理,提取手勢、位置及臉部相關特征。第一種方法目前技術上相對成熟,但穿戴式設備往往會束縛用戶的動作,使用不夠方便。
而第二種方法特別是在手勢識別方面往往存在如下問題:
手勢識別所引用的算法的時空消耗太高、實時性不夠、識別率低、糾偏效果不佳以及還原效果不好。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實現虛擬現實的數據傳送系統及其方法,避免了現有技術中手勢識別所引用的算法的時空消耗太高、實時性不夠、識別率低、糾偏效果不佳以及還原效果不好的缺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實現虛擬現實的數據傳送系統,包括攝像頭、控制器和智能電腦;
其中:
攝像頭,所述攝像頭同控制器相通信連接;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中包括著圖形預處理模塊,所述控制器同智能電腦相控制連接;
智能電腦,所述智能電腦中包括著識別模塊和分類器。
所述攝像頭為全景攝像頭;所述智能電腦為監控中心計算機,所述監控中心計算機通過無線通信模塊與控制器通信連接;
控制器還包括有無失真壓縮模塊,其對所采集到的圖像數據進行差值運算以實現無失真壓縮處理。
所述實現虛擬現實的數據傳送系統的方法,具體如下:
步驟1:通過攝像頭采集手語者的動作視頻,然后把動作視頻發送到控制器中,預處理模塊對視頻流建立背景,當前幀與背景作差得到前景圖像,對前景圖像先通過無失真壓縮模塊來進行差值運算以實現無失真壓縮,然后再進行糾偏;
步驟2:糾偏后通過控制器運行預處理模塊把糾偏后的前景圖像發送到智能電腦中,啟動識別模塊在糾偏后的前景圖像中提取膚色塊;
步驟3:接著計算提取到的膚色塊的深度信息,并根據膚色塊的深度信息對臉部區域進行定位;
步驟4:根據膚色塊的深度信息對手部進行定位并提取關鍵幀,并對關鍵幀的手部區域膚色塊進行修補填充,所述關鍵幀為手部在一個區域內停留達到預設幀數的幀;
步驟5:提取關鍵幀的一種或多種手型特征;
步驟6:根據提取的手型特征,使用單個分類器進行分類或者使用多個分類器進行投票表決,得到靜態手勢識別結果;
步驟7:對手勢的運動軌跡進行識別,得到軌跡識別結果;
步驟8:對靜態手勢識別結果和軌跡識別結果進行糾錯與拼接,得到手語的識別翻譯結果。
所述對前景圖像進行糾偏的方法包括所述基于高斯分布的自動白平衡算法或基于 HSV 顏色空間的自動白平衡算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金陵科技學院,未經金陵科技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97632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用于在頭戴式顯示設備上顯示圖像的方法
- 下一篇:攝像模塊及其制造方法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數據系統、接收設備和數據讀取方法
- 數據記錄方法、數據記錄裝置、數據記錄媒體、數據重播方法和數據重播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發送系統、數據發送裝置以及數據結構
- 數據顯示系統、數據中繼設備、數據中繼方法及數據系統
- 數據嵌入裝置、數據嵌入方法、數據提取裝置及數據提取方法
- 數據管理裝置、數據編輯裝置、數據閱覽裝置、數據管理方法、數據編輯方法以及數據閱覽方法
- 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設備、數據發送和數據接收方法
- 數據發送裝置、數據接收裝置、數據收發系統、數據發送方法、數據接收方法和數據收發方法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 數據發送方法、數據再現方法、數據發送裝置及數據再現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