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支持時分雙工配置的載波聚合的方法和用戶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959903.1 | 申請日: | 2012-06-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18570B | 公開(公告)日: | 2021-01-29 |
| 發明(設計)人: | 林香君;廖培凱;蔡孟穎;陳義升 | 申請(專利權)人: | 寰發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W72/04 | 分類號: | H04W72/04;H04W72/08;H04L5/00;H04L5/14;H04L1/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任默聞 |
| 地址: | 中國臺灣新竹縣***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支持 時分 雙工 配置 載波 聚合 方法 用戶 設備 | ||
本發明提供支持時分雙工配置的載波聚合的用戶設備和方法。在第一實施例中,描述了相應的裝置架構。在第二實施例中,討論了聚合限制。在第三實施例中,提出了下行鏈路/上行鏈路重疊子幀中多個分量載波上的收發機制。在第四實施例中,提出了信道質量指標/無線電鏈路管理/無線電資源管理測量機制。在第五實施例中,提出了用戶設備能力信令機制。所提出方法的目的在于支持更靈活的載波聚合,增強下行鏈路數據處理量以及改進上行鏈路發送功率效率。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12年6月21日,申請號為201280001881.8,發明名稱為“支持具有不同時分雙工配置的載波聚合的系統和方法”的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本申請的權利要求根據35U.S.C.§119要求2011年6月21日遞交的美國臨時申請案No.61/499,382,發明名稱為“支持具有不同時分雙工配置的載波聚合的系統和方法”的優先權,此申請的標的在此合并作為參考。
技術領域
本發明有關于無線通信系統,且尤其有關于具有載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CA)的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中的時分雙工(TimeDivision Duplex,TDD)配置。
背景技術
在如第三代移動通信合作計劃(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LTE/先進LTE(LTE-Advanced,LTE-A)標準所定義的無線通信系統中,用戶設備(UserEquipment,UE)和演進節點B(evolved Node-B,eNB)根據預定義無線電幀格式(radioframe format),通過發送和接收承載于無線電信號中的數據來彼此通信。一般來說,無線電幀格式包含一系列無線電幀,且每個無線電幀具有相同的幀長度和相同數目的子幀。在不同的雙工方法中,可設定子幀進行上行鏈路(uplink,UL)發送或下行鏈路(downlink,DL)接收。TDD是時分復用(multiplex)用來將發送無線電信號和接收無線電信號分離的應用。當上行鏈路數據速率與下行鏈路數據速率并不對稱時,TDD尤為有用。LTE/LTE-A提供了7種不同的TDD配置,以支持不同頻帶上的不同DL/UL傳輸速率。明確來說,每個無線電幀包含10個子幀,且每個子幀特定于每個TDD配置被定義為上行鏈路子幀或下行鏈路子幀。
在3GPP LTE/LTE-A系統中,提高數據處理量(throughput)的一種有前景的技術為載波聚合技術,即多個分量載波(Component Carrier,CC)進行聚合并一起用于單個裝置的發送/接收。在連續的載波聚合中,頻帶內的兩個或更多個連續CC進行聚合。在非連續的載波聚合中,兩個或更多個非連續CC進行聚合。非連續載波聚合可分為頻帶內(intra-band)載波聚合和頻帶間(inter-band)載波聚合。在頻帶內載波聚合中,相同頻帶中的兩個或更多個非連續CC進行聚合。在頻帶間載波聚合中,不同頻帶中的兩個或更多個非連續CC進行聚合。
第11版本(Rel-11)的CA增強工作項(RP-110451)可支持頻帶間載波聚合,因此具有不同TDD配置的位于不同頻帶中的多個CC可進行聚合。頻帶間載波聚合的目的之一在于支持靈活聚合,以增強DL數據處理量,并改進UL發送功率效率。相應地,以下提出了具有不同TDD配置的載波聚合帶來的可能問題以及相關的解決方案。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出支持具有不同TDD配置的載波聚合的用戶設備和方法。在第一實施例中,描述了相應的裝置架構。在第二實施例中,討論了聚合限制。在第三實施例中,提出了DL/UL重疊子幀中多個分量載波上的收發機制。對于同時DL/UL收發來說,提出了頻帶組合指示方法以及HARQ反饋機制。對于非同時DL/UL收發來說,提出了收發配置方法和相同的HARQ反饋機制。在第四實施例中,提出了CQI/RLM/RRM測量機制。在第五實施例中,提出了UE能力信令機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寰發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寰發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959903.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