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協商周期的方法、設備和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959342.5 | 申請日: | 2016-11-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56449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1-22 |
| 發明(設計)人: | 李海;鄭鋼濤;萬全高;申倩倩;張陳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5/14 | 分類號: | H04L5/1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協商 周期 方法 設備 系統 | ||
本申請提供了一種協商傳輸周期的方法、裝置及系統。該方法包括:通過使用周期TLV字段在MEP設備之間傳遞周期信息,自適應的完成CCM幀的傳輸周期的調整,以完成MEP設備之間的周期協商并達成周期一致。本申請提供的方法能夠避免對端MEP設備不支持本端MEP設備即將調整的傳輸周期所可能導致的dUNP告警。并且在周期協商的過程中,本端MEP設備無需停止發送CCM幀,不會影響對正常業務的保護。
技術領域
本申請涉及通信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協商傳輸周期的方法、設備和系統。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千兆、萬兆以太網技術的應用,以太網技術在城域網和廣域網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以太網操作、管理和維護(Operation,Administration andMaintenance,OAM)技術有效提高了對以太網的管理和維護能力,保證了網絡的穩定運行。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化部門(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ITU-T)在ITU-T/Y.1731建議書(Recommendation)中規定了基于以太網網絡的OAM功能和機制。按照Y.1731建議書的定義,連續性檢查消息(Continuity Check Message,CCM)幀用來檢測維護實體組端點(Maintenance Entity Group End Point,MEP)之間的連通性,并且具有7種不同的傳輸周期。通常情況下,同一個維護實體組(Maintenance Entity Group,MEG)內各MEP設備發送的CCM幀的傳輸周期通過靜態配置成相同的即可。但是實際應用中,存在需要動態調整CCM幀的傳輸周期的情況。比如,兩個MEP設備之間具有工作隧道和保護隧道,正常情況下,通過工作隧道傳輸虛擬租用線路(Virtual Leased Lined,VLL)業務,CCM幀的傳輸周期具有的時長為3.33毫秒(ms)。當工作隧道出現故障,通過自動保護倒換(Automatic ProtectionSwitching,APS),將業務由所述工作隧道倒換到所述保護隧道進行傳輸時,CCM幀的傳輸周期具有的時長需要調整為10ms。
在現有技術中,為了調整CCM幀的傳輸周期,一個MEP設備向對端MEP設備連續發送擴展的告警指示信號(Alarm Indication Signal,AIS)幀。該擴展的AIS幀是指將AIS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中的遠端缺陷指示(Remote Defect Indication,RDI)標志位設置為1,以與普通的AIS幀進行區分。通過該擴展的AIS幀將本端MEP設備即將發送的CCM幀的傳輸周期通知對端MEP設備,使對端MEP設備處于等待以新的傳輸周期所發送的CCM幀的狀態。本端MEP設備發送所述擴展的AIS幀之后,調整本端MEP設備的CCM幀的傳輸周期。但是,使用上述擴展的AIS幀來調整CCM幀的傳輸周期存在以下問題:
在本端MEP設備以調整后的傳輸周期發送CCM幀之前,如果MEP設備發送的擴展的AIS幀丟失,則對端MEP設備不會進入等待以新的傳輸周期所發送的CCM幀的狀態。在本端MEP設備以調整后的傳輸周期發送CCM幀以后,對端MEP設備不能識別調整后的傳輸周期,會發出非預期周期缺陷(Unexpected Period defect,dUNP)告警。并且,在該擴展的AIS幀發送過程中,本端MEP設備暫停向對端MEP設發送CCM幀,導致暫停發送CCM幀的過程中,本端MEP設備和對端MEP設備之間傳輸的業務得不到有效的保護。進一步的,如果對端MEP設備沒有接收到本端MEP設備發送的CCM幀,并且也無法識別本端MEP設備發送的所述擴展的AIS幀,則對端MEP設備無法進入新傳輸周期CCM幀的等待狀態,則對端MEP設備會直接發出連續性丟失缺陷(Loss of Continuity defect,dLOC)告警。
發明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95934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