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顯示裝置、可穿戴設備及顯示裝置的顯示切換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931491.0 | 申請日: | 2016-10-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8020919B | 公開(公告)日: | 2023-09-29 |
| 發明(設計)人: | 武乃福 | 申請(專利權)人: | 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27/01 | 分類號: | G02B27/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許靜;劉偉 |
| 地址: | 100015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顯示裝置 穿戴 設備 顯示 切換 方法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可穿戴設備及顯示切換方法,該顯示裝置包括:光學主體部及控制所述光學主體部旋轉的旋轉機構;所述光學主體部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相對設置的第三透鏡和顯示屏,顯示屏的顯示面的相對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第三透鏡與顯示屏的顯示面相對;以及,位于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之間的半透半反鏡,半透半反鏡設置在顯示屏的顯示面一側,其反射面面向第一透鏡及顯示屏的顯示面,用于使顯示屏的顯示面的光線的一部分反射至第一透鏡、另一部分透射至第三透鏡,以及使第二透鏡透射過來的光線透射至第一透鏡。本發明可實現AR和VR的自由轉換,根據不同的場景需要來實現MR的體驗。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顯示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顯示裝置、可穿戴設備及顯示裝置的顯示切換方法。
背景技術
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簡稱VR,又譯作靈境、幻真)是近年來出現的高新技術,也稱靈境技術或人工環境。虛擬現實是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使用者關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如同身歷其境一般,可以及時、沒有限制地觀察三度空間內的事物。
增強現實(Augmented?Reality,簡稱AR),也被稱之為混合現實。它通過電腦技術,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真實的環境和虛擬的物體實時地疊加到了同一個畫面或空間同時存在。
混合現實(Mix?reality,簡稱MR),既包括增強現實和增強虛擬,指的是合并現實和虛擬世界而產生的新的可視化環境。在新的可視化環境里物理和數字對象共存,并實時互動。系統通常采用三個主要特點:1.它結合了虛擬和現實;2.在虛擬的三維(3D注冊);3.實時運行。
VR和AR的區別:
簡單來說,虛擬現實(VR),看到的場景和人物全是假的,是把你的意識代入一個虛擬的世界;增強現實(AR),看到的場景和人物一部分是真一部分是假,是把虛擬的信息帶入到現實世界中。
VR和AR的交互設備區別:
因為VR是純虛擬場景,所以VR顯示設備更多的是用于用戶與虛擬場景的互動交互,更多的使用是:位置跟蹤器、數據手套(5DT之類的)、動捕系統、數據頭盔等等;由于AR是現實場景和虛擬場景的結合,所以基本都需要攝像頭,在攝像頭拍攝的畫面基礎上,結合虛擬畫面進行展示和互動,比如穿戴式眼鏡等。傳統意義上AR及VR顯示技術都需要專用的設備進行顯示,尤其在應用領域上設備的單一型也決定技術的發展空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可穿戴設備及顯示裝置的顯示切換方法,可以實現AR(增強現實)和VR(虛擬現實)的自由轉換,從而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景需要來實現MR(混合現實技術)的體驗。
本發明所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光學主體部,以及,與所述光學主體部連接,用于控制所述光學主體部旋轉的旋轉機構;
其中所述光學主體部包括:
相對設置的第一透鏡和第二透鏡;
相對設置的第三透鏡和顯示屏,所述顯示屏的顯示面的相對兩側分別設置有所述第一透鏡和所述第二透鏡,所述第三透鏡與所述顯示屏的顯示面相對;
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透鏡和所述第二透鏡之間的半透半反鏡,所述半透半反鏡設置在所述顯示屏的顯示面一側,且所述半透半反鏡的反射面面向所述第一透鏡及所述顯示屏的顯示面,用于使所述顯示屏的顯示面的光線的一部分反射至所述第一透鏡、另一部分透射至所述第三透鏡,以及使所述第二透鏡透射過來的光線透射至所述第一透鏡。
進一步的,所述光學主體部包括用于供使用者觀看的目鏡側及與所述目鏡側相對的物鏡側,所述旋轉機構能夠控制所述光學主體部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切換;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93149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