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合作式多媒體通信方法及其系統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888930.4 | 申請日: | 2016-10-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948115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20 |
| 發明(設計)人: | 黃浩云;蔡育仁;王晉良 | 申請(專利權)人: | 蔡育仁 |
| 主分類號: | H04L27/34 | 分類號: | H04L27/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銀龍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許靜,安利霞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合作 多媒體 通信 方法 及其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為一種合作式多媒體通信方法及系統,特別是指一種在合作式多媒體通信系統中,對中繼節點執行保護度調換的合作式多媒體通信方法。
背景技術
近年來,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繼續朝向高傳輸率、高可靠度和高質量等趨勢發展,然而因為頻譜為有限且非再生資源,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與可用頻譜息息相關,如何在有限的頻譜中突破無線通信技術的瓶頸,是這幾年很重要的研究議題之一。因此,智能型合作式網絡的想法被提出,其目標為運用智能型方式來有效率使用頻譜,并以合作方式同時提升系統容量與通信質量;在傳統的無線通信技術中,智能型合作式網絡由感知無線電(Cognitive Radio,CR)技術及合作式通信(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s)結合而成,利用感知無線電技術提升頻譜使用效益,而合作式通信則可降低傳輸通道衰褪(Fading)的影響并提升通信容量,這兩技術的結合將可營造高效率的通信環境。在下世代無線通信系統中,可以預見的合作式通信將會是重要的應用技術,以提升頻譜使用效益及系統容量。合作式通信主要概念是利用中繼節點(Relay Node,R)來協助信號傳輸,圖1為習知技術中的合作式通信基本架構。如圖1所示,習知技術中的合作式通信基本架構1包含一訊源節點11(Source Node,S)、一中繼節點13以及一目的節點15(Destination Node,D),其傳輸路徑可分成兩個時槽:(1)第一時槽T1:訊源節點11同時傳輸信號給中繼節點13與目的節點15;(2)第二時槽T2:中繼節點13收到訊源節點11傳輸的信號,經過信號處理后再將信號傳送給目的節點15。因此信號傳輸可以透過直接鏈路(Source-Destination)與中繼鏈路(Source-Relay-Destination)將信號傳輸給目的節點15,由于信號傳輸非經由單一鏈路,因此可以改善單一鏈路信號嚴重衰褪(Deep Fading)的情況,進而達到合作分集增益(Cooperative Diversity Gain)的效果。
一般來說,合作式通信系統的中繼節點13有下列幾種信號處理方式,分別是(一)放大傳遞(Amplify-and-Forward,AF):將所收到來自訊源節點11的信號直接放大而傳送至目的節點15;(二)解碼傳遞(Decode-and-Forward,DF):將所收到來自訊源節點11的信號先行譯碼,之后再重新編碼傳輸至目的節點;(三)壓縮傳遞(Compress-and-Forward,CF):訊源節點11的信號并沒有完全被重新解/編碼,而是利用適當的壓縮技術將中繼節點13所解出的信息傳送給目的節點15。對于合作式通信來說,現階段都是以半雙工(Half-Duplex)傳輸為主,缺點為需使用多個傳輸時槽以達到合作式通信的概念,在與傳統通信系統相較之下,降低了通道傳輸效率。近年來所發展許多編碼方法都可改善此缺點,例如網絡編碼(Network Coding,NC)、階層式調變(Hierarchical Modulation,HM)等技術,皆可提升通道傳輸效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蔡育仁,未經蔡育仁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88893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