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層疊電感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0875586.5 | 申請日: | 2016-09-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017083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1-01 |
| 發(fā)明(設計)人: | 米田昌行;葭中圭一 | 申請(專利權)人: | 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 |
| 主分類號: | H01F27/28 | 分類號: | H01F27/28;H01F27/29;H01F27/32;H01F27/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chǎn)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舒艷君;李洋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層疊 電感器 | ||
1.一種層疊電感器,其特征在于,
具備:
部件主體,其為具備相互對置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以及連結所述上表面與所述下表面之間的相互對置的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和相互對置的第一端面及第二端面的長方體形狀,并具有由多個絕緣體層在與所述側面正交的方向上層疊而成的層疊構造;
線圈導體,其配置于所述部件主體的內(nèi)部,具有延伸成沿著所述絕緣體層之間的界面分別形成環(huán)狀的軌道的一部分的多個旋回導體層、以及在厚度方向上貫通所述絕緣體層的多個通孔導體而構成,通過所述旋回導體層與所述通孔導體交替地連接而成為以螺旋狀延伸的形態(tài);
第一外部端子電極及第二外部端子電極,它們分別與所述線圈導體的一端及另一端電連接;以及
第一引出導體層及第二引出導體層,它們沿著所述絕緣體層之間的界面形成,分別連接所述線圈導體的一端及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外部端子電極及第二外部端子電極,
所述第一外部端子電極被設置為在至少一部分埋入所述部件主體的內(nèi)部的狀態(tài)下,形成從所述第一端面的下半部到所述下表面的中途以L字狀延伸的露出面,
所述第二外部端子電極被設置為至少一部分埋入所述部件主體的內(nèi)部,并且以在所述下表面上與所述第一外部端子電極形成規(guī)定長度的間隙的方式形成從所述第二端面的下半部到所述下表面的中途以L字狀延伸的露出面,
所述旋回導體層具有:下邊部分,其與所述下表面平行地以直線狀延伸;第一側邊部分及第二側邊部分,它們分別與所述第一端面及所述第二端面的各上半部平行地以直線狀延伸;第一斜邊部分,其相對于下表面以傾斜方向連結所述下邊部分的所述第一端面?zhèn)鹊亩瞬颗c所述第一側邊部分的下端部;以及第二斜邊部分,其相對于所述下表面以傾斜方向連結所述下邊部分的所述第二端面?zhèn)鹊亩瞬颗c所述第二側邊部分的下端部,
所述下邊部分具有比所述間隙的長度短的長度而位于所述間隙的范圍內(nèi)。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層疊電感器,其特征在于,
從所述第一外部端子電極的L字狀的內(nèi)角部向所述第一斜邊部分的外周邊緣引出的垂線的長度A1、以及從所述第二外部端子電極的L字狀的內(nèi)角部向所述第二斜邊部分的外周邊緣引出的垂線的長度A2均為80μm以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層疊電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長度A1與所述長度A2彼此相等。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層疊電感器,其特征在于,
從所述第一外部端子電極的沿著所述下表面延伸的部分中的最接近所述第一斜邊部分的端部向所述第一斜邊部分的外周邊緣引出的垂線的長度B1、以及從所述第二外部端子電極的沿著所述下表面延伸的部分中的最接近所述第二斜邊部分的端部向所述第二斜邊部分的外周邊緣引出的垂線的長度B2均為10μm以上且50μm以下。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層疊電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長度B1與所述長度B2彼此相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未經(jīng)株式會社村田制作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875586.5/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線圈部件
- 下一篇:用于與納米反應器和電子顯微鏡協(xié)作的保持器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