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治療口臭的中藥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869464.5 | 申請日: | 2016-10-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98875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13 |
| 發明(設計)人: | 高忠青 | 申請(專利權)人: | 淄博夸克醫藥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85 | 分類號: | A61K36/85;A61P1/02;A61K35/3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55086 山東省淄博市***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治療 口臭 中藥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治療口臭的中藥。
背景技術
口臭是一個癥狀,無論男女老幼,正常人或病人,都廣泛存在。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及日常交往造成諸多不便,要求治療者日益增多。口臭常分為兩類,一是病原性口臭,由某種疾病引起的一種伴隨癥狀,多并發于口腔、五官、內科等疾病,只要治愈原發病,口臭就隨之消失,如口腔潰瘍、牙周病、肝病、尿毒癥、糖尿病酮癥、胃炎等。二是單純性口臭,較多見,多為長年口臭,檢查無器質性病變。中醫對口臭記述頗早,又名出氣臭、口氣臭、口氣穢惡、臭息等。祖國醫學認為,引起口臭癥的原因雖然比較復雜,但主要是以胃火為主。胃陰不足,胃腑積熱,胃腸功能紊亂,消化不良,胃腸出血,便秘等引起口氣上攻及風火或濕熱所致,也可是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口者脾之候,心脾積熱,蘊積于胃,變為腐臊之氣,結聚不散,隨氣上出,熏發于口,故令臭也”。具體指出胃火熏灼,穢氣上沖則口出臭氣。胃為陽土,病多偏熱,治當苦寒泄熱;另熱盛傷津,胃陰耗損者,應以甘寒養陰。
本發明所涉及藥材研究現狀如下:
犀角【別名】低密、烏犀角、香犀角。 【 來源 】犀科動物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黑犀及白犀等,以角入藥。【性味】 苦、酸、咸,寒。【歸經】入心、肝經。【功能主治】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癰疽腫毒。【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注意】痘瘡氣虛無太熱者不宜用;傷寒陰證發躁,不宜誤用。【摘錄】《中華本草》。
爵床【別名】小青草、六角英、赤眼老母草、麥穗癀、鼠尾癀、孩兒草、野萬年青、節節寒、大鴨草、毛澤蘭。 【 來源 】本品為爵床科爵床屬植物爵床的全草。夏秋采集,鮮用或曬干。【性味】 微苦,寒。【歸經】 歸膽、肝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截瘧。用于感冒發熱,瘧疾,咽喉腫痛,小兒疳積,痢疾,腸炎,腎炎水腫,泌尿系感染,乳糜尿;外用治癰瘡癤腫,跌打損傷。【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9g。【注意】 過服亦克脾氣、脾胃虛寒、氣血兩虛者不宜。【摘錄】《中華本草》。
黑山桅【別名】木丹、鮮支、卮子、支子、越桃、山梔子、枝子、小卮子、黃雞子、黃荑子、黃梔子 。【 來源 】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果實。10月間果實成熟果皮雖黃色時采摘,除去果柄及雜質,曬干或烘干。亦可將果實放入沸水(略加明礬)中燙,或放入蒸籠內蒸半小時,取出,曬干。【性味】苦,寒。【歸經】 入心、肝、肺、胃經。【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治黃疸型肝炎,蠶豆黃,感冒高熱,菌痢,腎炎水腫,鼻衄,口舌生瘡,乳腺炎,瘡瘍腫毒。【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注意】吐血衄血,非陽火暴發者忌之。【摘錄】《中華本草》。
辛夷【別名】 木筆花、望春花、春花、木蘭、紫玉蘭、白玉蘭、二月花、廣玉蘭。【 來源 】本品為木蘭科植物望春花、玉蘭或武當玉蘭的干燥花蕾。冬末春初花未開放時采收,除去枝梗,陰干。【性味】辛,溫。【歸經】 歸肺、胃經。【功能主治】 散風寒,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塞,鼻淵,鼻流濁涕。【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注意】芎藭為之使。惡五石脂。畏菖蒲、蒲黃、黃連、馬鞭草、黃環。氣虛人忌,頭腦痛屬血虛火熾者忌,齒痛屬胃火者忌。【摘錄】《中華本草》。
莙荙菜【別名】 菾菜、甜菜、牛皮菜、石菜、杓菜、豬牳菜、光菜。【 來源 】 為黎種植物莙荙菜的莖、葉。【性味】 甘,寒。【歸經】歸肺、胃、腎經。【功能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注意】脾虛人服之,則有腹痛之患;氣虛人服之,則有動氣之憂;與滑腸人服之,則有泄瀉之虞。【摘錄】《中華本草》。
馬鞭草【別名】鳳頸草、紫頂龍芽、鐵馬鞭、狗牙草、鶴膝風、苦練草、順捋草、靖蜒草、退血草、鐵馬蓮、田鳥草、鐵掃手、瘧馬鞭、、紅藤草。 【 來源 】 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的干燥地上部分。6~8月花開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性味】 苦,涼。【歸經】 歸肝、脾經。【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用于癥瘕積聚,經閉痛經,瘧疾,喉痹,癰腫,水腫,熱淋。【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9g。【注意】病人雖有濕熱血熱證,脾陰虛而胃氣弱者勿服。【摘錄】《中華本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淄博夸克醫藥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淄博夸克醫藥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86946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窗戶型材(配合)
- 下一篇:療效好的板青顆粒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