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植物抗病毒相關蛋白GmSN1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837228.5 | 申請日: | 2016-09-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6326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7-05-10 |
| 發明(設計)人: | 龐勁松;賀紅利;楊向東;尋紅衛;楊靜;張偉;牛陸;邢國杰;劉曉梅;董英山;劉寶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龐勁松 |
| 主分類號: | C07K14/415 | 分類號: | C07K14/415;C12N15/29;A01H5/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30024 吉***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植物 抗病毒 相關 蛋白 gmsn1 及其 編碼 基因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農業生物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植物抗病毒相關蛋白GmSN1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
背景技術
植物病毒是可以感染高等植物的病毒,目前已知3700多種,分屬于7個目、111科。不同種類的植物病毒可以感染不同的宿主植物,使被侵染植物出現不同的癥狀。多數植物病毒是單鏈RNA(ssRNA)病毒,也有的核酸成分為單鏈DNA、雙鏈DNA和雙鏈RNA。大豆花葉病毒病是一種常見的大豆病害,是由大豆花葉病毒(Potyviridae, Soybean Mosaic Virus, SMV)引起的,該病毒為馬鈴薯Y病毒科馬鈴薯病毒屬的一個種。大豆花葉病毒與其它馬鈴薯病毒屬成員的共同點是種子帶毒,蚜蟲為主要傳毒介體。大豆花葉病毒的體外保毒期在環境為室溫、4℃和0℃以下分別為4-5 天、15天和120天左右,其致死溫度為58-66℃,稀釋限點為10-5。
大豆花葉病毒可以通過種子在上下代和不同地域之間傳播,在田間又可通過汁液摩擦接種及蚜蟲進行非持久性傳播。大豆花葉病毒病危害重、流行廣,難以控制。該病于1899年首次在中國東北發現,相繼又在美國、朝鮮、德國、蘇聯等國家發現,現已成為世界性病害,嚴重影響大豆產量和品質。近年來該病在中國東北地區發生越來越嚴重,一般流行年造成減產25%-60%,大流行年可造成絕產。例如1978年中國皖北阜陽地區大豆花葉病猖獗,造成150萬畝大豆絕產。
大豆花葉病毒在植株上的癥狀主要分花葉和壞死兩大類。花葉類癥狀表現為感染初期嫩葉上出現明脈,隨著病程的發展,陸續出現輕花葉、花葉、黃斑花葉、葉片向下反卷,有些還出現皰葉、畸形葉、皺縮、矮化、增厚發脆,莖桿和豆莢上的茸毛消失,產生“光莢”。壞死型癥狀主要表現為感染初期葉片上出現褐色小枯斑或葉脈壞死,隨后壞死部分擴大甚至連成一片,嚴重者導致葉片脫落。某些品種感染特定株系后,主莖生長點壞死,形成所謂的“頂枯”。大豆花葉病毒病不但影響大豆的產量,還影響大豆的種子質量,可造成病株籽粒出現褐斑,發病嚴重時病籽粒率高達50%以上,嚴重降低大豆的商品價值。斑紋的發生受大豆品種和發病程度的影響。大豆花葉病毒病在籽粒上形成的斑紋顏色與臍色一致或稍深,有時斑紋會遍布整個籽粒表面,多數呈現放射狀或帶狀。吳宗璞將斑駁按顏色劃分為淡褐斑、深褐斑、赤褐斑、紫褐斑、黑色斑、灰蘭斑和雙色斑7種;按形狀分為河川狀、輪紋狀、放射狀、不規則斑塊狀、花斑和臍一側雙條帶斑6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植物抗病毒相關蛋白GmSN1及其編碼基因和應用。
本發明提供的蛋白質,來自大豆,命名為GmSN1蛋白,是如下(1)或(2):(1)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組成的蛋白質;(2)將序列1的氨基酸序列經過一個或幾個氨基酸殘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與植物抗病毒病相關的由序列1衍生的蛋白質。
為了使(1)中的蛋白質便于純化,可在由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組成的蛋白質的氨基末端或羧基末端連接上如表1所示的標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龐勁松,未經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龐勁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837228.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