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加氫催化劑組合物和加氫處理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819780.1 | 申請日: | 2016-09-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812526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16 |
| 發明(設計)人: | 李明豐;張樂;聶紅;劉清河;王軼凡;李大東;胡志海;李會峰;王哲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1J23/887 | 分類號: | B01J23/887;B01J23/888;B01J23/78;B01J27/132;B01J31/34;C10G4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創嘉友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鄭永勝;周建秋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加氫 催化劑 組合 處理 方法 | ||
本公開涉及一種加氫催化劑組合物和加氫處理的方法,該加氫催化劑組合物包括加氫催化劑I和加氫催化劑II;以體積計并以所述加氫催化劑組合物為基準,所述加氫催化劑I的含量為5?95%;所述加氫催化劑I包括載體、加氫活性金屬元素和金屬助劑元素,所述加氫活性金屬元素含有第VIB族金屬元素和第VIII族金屬元素;其中,所述加氫催化劑I的制備方法包括:將負載有含加氫活性金屬元素的化合物、第一有機絡合劑和金屬助劑元素的載體進行第一干燥和焙燒,得到半成品催化劑;將第二有機絡合劑負載到所述半成品催化劑上,并進行第二干燥且不進行焙燒,得到所述加氫催化劑I。將本公開提供的加氫催化劑組合物應用于加氫處理時,活性好,壽命長。
技術領域
本公開涉及一種加氫催化劑組合物和加氫處理的方法。
背景技術
日益增強的環保意識和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法規迫使煉油界更加注重清潔燃料生產技術開發。未來市場車用燃料趨向于“超低硫”,不能滿足排放標準的燃料將無法進入市場。加氫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脫硫手段,在清潔車用燃料的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中高效加氫催化劑則是加氫技術的核心技術,因此,開發具有更高活性和選擇性的新型加氫催化劑成為煉油工業最迫切的需求之一。
加氫催化劑通常采用浸漬法制備,即用含有所需活性組分(如Ni、Mo、Co、W等)的溶液,浸漬某種載體,之后進行干燥和焙燒的方法。
中國專利CN103551162A公開一種柴油加氫脫硫脫氮催化劑,催化劑的組成包括載體、助劑、活性金屬;載體為Al2O3-ZrO2-TiO2-SiO2多元氧化物復合載體;助劑為磷;以鎳、鈷、鉬和鎢為活性組分;各組分以催化劑為基準的重量百分比含量為:以氧化物計,氧化鈷1~6wt%;氧化鎳1~15wt%,氧化鉬2~12wt%,氧化鎢12~35wt%,助劑五氧化二磷1.5~5wt%;催化劑的孔容≮0.2mL/g,比表面積為≮140m2/g,機械強度≮15N/mm;復合載體中各組分在載體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為:氧化鈦占2~15wt%,氧化硅占2~20wt%,氧化鋯占5~15wt%;余量為氧化鋁。該催化劑通過分步浸漬法來制得:將共浸液分為等體積的兩份,分兩步浸漬載體,并且在每一步浸漬完成后都進行了焙燒。
中國專利CN103657667A公開了一種新型大孔結構重油加氫脫金屬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具體包括如下步驟:1)鋁溶膠的制備;2)將瀝青殘渣粉末與鋁溶膠混合制備大孔結構催化劑載體;3)將成型后的催化劑載體采用等體積分部的兩步浸漬法浸漬;最后制得催化劑。該制備方法的兩步浸漬法具體為:第一步先浸漬Mo,第二步浸漬Ni,浸漬液中不包含有機絡合劑。
盡管上述制備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催化劑的加氫性能,但是,進一步研究卻發現,現有技術制得的催化劑仍存在催化劑活性較低,或催化劑壽命較短的缺陷。
公開內容
本公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加氫催化劑組合物和加氫處理的方法,將本公開提供的加氫催化劑組合物應用于加氫處理時,活性好,壽命長。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公開提供一種加氫催化劑組合物,該加氫催化劑組合物包括加氫催化劑I和加氫催化劑II;以體積計并以所述加氫催化劑組合物為基準,所述加氫催化劑I的含量為5-95%;所述加氫催化劑I包括載體、加氫活性金屬元素和金屬助劑元素,所述加氫活性金屬元素含有第VIB族金屬元素和第VIII族金屬元素;其中,所述加氫催化劑I的制備方法包括:將負載有含加氫活性金屬元素的化合物、第一有機絡合劑和金屬助劑元素的載體進行第一干燥和焙燒,得到半成品催化劑;其中,以干基計并以所述半成品催化劑的干基重量為基準,所述半成品催化劑的炭含量為0.01-0.5重量%;將第二有機絡合劑負載到所述半成品催化劑上,并進行第二干燥且不進行焙燒,得到所述加氫催化劑I。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未經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81978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