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及其控制方法和車輛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776368.6 | 申請日: | 2016-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792161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13 |
| 發明(設計)人: | 王英歡;陳曉陽;李小偉;劉增利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2D1/184 | 分類號: | B62D1/184 |
| 代理公司: | 石家莊旭昌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13126 | 代理人: | 蘇娟 |
| 地址: | 071000 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轉向 管柱 解鎖 控制 裝置 及其 方法 車輛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轉向管柱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本發明還涉及該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的控制方法及一種具有該轉向管柱解鎖裝置的車輛。
背景技術
為了滿足國標中規定的對汽車防盜裝置的要求,各整車廠一般均增加一個電子鎖來實現轉向鎖止功能。即在轉向管柱上安裝一個電子鎖,當車輛鎖止以后,電子鎖彈出鎖舌,鎖舌伸入轉向管柱的鎖槽內,通過限制鎖槽轉動而實現對轉向管柱的鎖止。但是,當車輛停止后,如果車輪位置不正,電子鎖的鎖舌會受到鎖槽的側向擠壓力,當駕駛員解鎖時,如果鎖舌受到的側向擠壓力大于電子鎖對鎖舌的回彈力時,會導致轉向管柱無法自行解鎖也即車輛解鎖失敗,而且截止目前,也暫無針對該問題的解決對策。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旨在提出一種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以提高轉向管柱的自行解鎖性能。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包括與轉向管柱配合設置以將所述轉向管柱鎖止的鎖緊裝置,還包括:
驅動機構,與所述轉向管柱相連,以驅動所述轉向管柱轉動;
扭矩傳感器,設置在所述轉向管柱上,以構成對所述轉向管柱承受扭矩的檢測;
控制系統,接收所述扭矩傳感器的檢測信息并與所述驅動機構控制相連;在所述轉向管柱承受的扭矩值大于預設的解鎖扭矩閾值時,所述控制系統控制驅動機構運轉,以減小所述轉向管柱承受的扭矩。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機構包括經由所述控制系統控制的驅動電機,連接于所述驅動電機和所述轉向管柱之間的、將所述驅動電機的動力轉化為驅使所述轉向管柱轉動的驅動力的傳遞機構。
進一步的,所述傳遞機構包括連接于所述驅動電機輸出端的蝸桿,以及與所述轉向管柱共軸線固連的、與所述蝸桿配合的蝸輪。
進一步的,所述鎖緊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轉向管柱上的鎖槽,以及經由所述控制系統控制的、帶有與所述鎖槽適配的鎖舌的電子鎖。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統包括:
控制器;
閾值存儲單元,與所述控制器相連,所述閾值存儲單元內存儲有解鎖扭矩閾值;
比較器,與所述控制器相連,以將所述控制器接收的所述扭矩傳感器的檢測信息和所述閾值存儲單元內存儲的解鎖扭矩閾值進行比較。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以下優勢:
本發明所述的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通過控制系統控制驅動機構運轉而減小轉向管柱承受的扭矩,從而可減小因轉向管柱扭轉而對鎖緊裝置施加的壓力,進而減小鎖緊裝置自行解鎖所受的障礙,可提高轉向管柱的自行解鎖性能。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轉向管柱解鎖控制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信息采集:鎖緊裝置解鎖前,由扭矩傳感器對轉向管柱的扭矩值進行檢測,并將檢測信息發送至控制系統;
b、解鎖控制:若檢測信息大于預設的解鎖扭矩閾值時,控制系統控制驅動機構運轉,以減小所述轉向管柱承受的扭矩后,控制鎖緊裝置進行解鎖操作。
本發明還涉及一種車輛,該車輛裝載有如上所述的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
本發明所述的轉向管柱解鎖控制方法及車輛,與如上所述的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具有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所述的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所述的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的鎖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所述的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的驅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所述的轉向管柱解鎖控制裝置的控制系統的電路連接框圖;
附圖標記說明:
1-轉向管柱,11-轉向管,12-輸入軸,13-銷軸,14-扭桿,15-輸出軸,16-鎖槽,2-扭矩傳感器,3-蝸輪,4-蝸桿,5-電子鎖,51-鎖舌,6-控制器,7-驅動電機。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發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實施例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77636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