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合金類薄壁焊接墊圈的加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752443.5 | 申請日: | 2016-08-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271423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8-31 |
| 發明(設計)人: | 楊能閣;許斌;劉點;董少鋒;席麗娜;王小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航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3P15/00 | 分類號: | B23P15/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權 |
| 地址: | 710021***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倒角 薄壁焊接 管狀原料 墊圈 加工 合金 切斷刀 內孔 內切 外圓 向內 斜刃 毛刺 薄壁零件 多個零件 連續加工 生產效率 有效減少 切斷處 變形 重復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合金類薄壁焊接墊圈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在管狀原料內孔一端加工第一倒角;在管狀原料距該端面依次為L1、L2……、Ln?1和Ln處內切第二倒角;(2)采用寬度為d2的斜刃切斷刀,在L1處從外圓向內孔切斷,再在管狀原料內孔切斷后的一端加工第一倒角;然后在L2處從外圓向內孔切斷;(3)重復步驟(2)直至Ln處切斷,得到n個合金類薄壁焊接墊圈;其中,n≥2且為自然數,Ln?Ln?1=d1+d2+a,a為d1的10~20%;L1=d1。本發明可以實現連續加工多個零件;本發明切斷處提前進行內切第二倒角,采用斜刃切斷刀切斷,加工工藝簡單、生產效率高,可有效避免薄壁零件的加工變形,有效減少毛刺。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焊接墊圈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合金類薄壁焊接墊圈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術】
某型航空發動機噴口焊圈材料為GH536,其形狀為薄片帶孔式結構(見圖1),其作用是將燃油噴嘴噴口與殼體組件裝配連接后進行熔化焊接,保證準確的定位連接和油路密封。
目前,焊接墊圈采用的傳統加工模式為在數控車床上逐個加工,然后去除零件毛刺。由于焊接墊圈材料為鎳基高溫合金,零件精度高,薄壁,加工中易變形,零件加工后產生的毛刺比較硬,在去毛刺時,原工藝采用雙手拿捏零件,用高速旋轉的電機夾持磨頭去除毛刺。由于零件尺寸小,批量大,長時間徒手拿捏零件進行操作勞動強度大,手指容易僵化,不但加工效率低,毛刺去除不徹底,而且人員造成人員安全傷害,因此,如何實現焊接墊圈的高效安全生產成了急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合金類薄壁焊接墊圈的加工方法,在保證加工質量的同時有效減少毛刺,提高加工效率。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待加工的合金類薄壁焊接墊圈的外圓直徑為R1,內孔直徑為R2,厚度為d1,內孔一端設置第一倒角,該合金類薄壁焊接墊圈的加工包括以下步驟:
(1)在管狀原料內孔一端加工第一倒角;在管狀原料距該端面依次為L1、L2……、Ln-1和Ln處內切第二倒角;
(2)采用寬度為d2的斜刃切斷刀,在L1處從外圓向內孔切斷,再在管狀原料內孔切斷后的一端加工第一倒角;然后在L2處從外圓向內孔切斷;
(3)重復步驟(2)直至Ln處切斷,得到n個合金類薄壁焊接墊圈;
其中,n≥2且為自然數,Ln-Ln-1=d1+d2+a,a為d1的10~20%;L1=d1。
進一步地,步驟(1)中的管狀原料是由棒狀原料依次經過平端面、粗車外圓、精車外圓和鉆孔得到的。
進一步地,棒狀原料采用刀尖直徑為0.2mm的刀片進行平端面、粗車外圓和精車外圓。
進一步地,鉆孔采用的是合金鉆頭,鉆孔深度為10mm。
進一步地,鉆孔時,先粗鉆直徑比R2小0.4~0.6mm的內孔,然后再用鏜刀精鏜內孔至直徑等于R2。
進一步地,第二倒角的深度為0.1~0.2mm,角度為15~30°。
進一步地,步驟(2)中切斷時,管狀原料以1800~2500r/min的速度旋轉,斜刃切斷刀以0.01~0.025mm/r的速度從外圓向內孔推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航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航動力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75244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