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開車犯困提醒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672293.7 | 申請日: | 2016-08-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767623A | 公開(公告)日: | 2018-03-06 |
| 發明(設計)人: | 陳丹 | 申請(專利權)人: | 湖北文理學院 |
| 主分類號: | G08B21/06 | 分類號: | G08B21/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41053 湖***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開車 犯困 提醒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提醒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開車犯困提醒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汽車的廣泛普及,對于駕駛員來說,特別是對于長途客車、長途運輸和長久駕駛的出租車的駕駛員來說,在經歷了連續數小時甚至十幾小時的駕車后,通常會因為體力下降或者身體疲憊而發生困倦和嗜睡,這種情況很易發生交通事故,造成駕駛員及路人的傷亡。每年因駕駛人員的疲勞駕駛而造成的交通事故數量巨大,嚴重影響了行車安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開車犯困提醒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開車犯困提醒裝置,包括音頻信號輸入單元,音頻信號輸出接口,顯示單元,按鍵單元,電路控制單元和報警單元;所述音頻信號輸入單元用于接收外部音源,所述顯示單元用于顯示當前的操作菜單。
優選方案,所述顯示單元包括顯示屏和控制模塊,所述控制模塊包括延時休眠控制組件和喚醒信號輸入端,所述延時休眠控制組件用于控制顯示屏進入休眠模式,喚醒信號輸入端用于輸入喚醒信號以從新喚醒顯示屏以顯示當前操作菜單。
優選方案,所述喚醒信號輸入端為靜電感應金屬片,用于通過人體靜電喚醒顯示屏。
優選方案,所述音頻信號輸入單元為微型麥克風,用于接收駕駛人員發出的音頻信號。
優選方案,所述按鍵單元為機械按鍵,用于通過駕駛員按下開啟設備,消除報警音和調換報警音。
優選方案,所述報警單元為帶有震動和音頻信號輸出的裝置。
優選方案,所述電路控制單元包括MP3播放單元,存儲單元,語言識別單元和時鐘芯片。
本發明中,駕駛員可以通過顯示單元設置開車犯困提醒裝置的報警間隔時間,報警方式,報警形式和報警音頻類型等。在報警間隔時間內或者報警發生時,駕駛員需及時按下消除報警音按鍵,否則犯困提醒裝置則啟動報警裝置,以提醒駕駛員清醒駕車。及時按下消除報警音按鍵后,開車犯困提醒裝置則進入下一個循環。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開車犯困提醒裝置,結構簡單,安裝方便。通過定時報警提醒駕駛員,減少和消除疲勞駕駛情況,有效的提高了駕駛員的行車安全,降低了交通事故的發生概率,較少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電路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如下:
開車犯困提醒裝置,包括設備外殼1,音頻信號輸入單元2,音頻信號輸出接,5,顯示單元4,按鍵單元3,電路控制單元和報警單元;所述音頻信號輸入單元用于接收外部音源,所述顯示單元用于顯示當前的操作菜單。
優選實施例方案,所述顯示單元包括顯示屏和控制模塊,所述控制模塊包括延時休眠控制組件和喚醒信號輸入端,所述延時休眠控制組件用于控制顯示屏進入休眠模式,喚醒信號輸入端用于輸入喚醒信號以從新喚醒顯示屏以顯示當前操作菜單。
優選實施例方案,所述喚醒信號輸入端為靜電感應金屬片,用于通過人體靜電喚醒顯示屏。
優選實施例方案,所述音頻信號輸入單元為微型麥克風,用于接收駕駛人員發出的音頻信號。
優選實施例方案,所述按鍵單元為機械按鍵,用于通過駕駛員按下開啟設備,消除報警音和調換報警音。
優選實施例方案,所述報警單元為帶有震動和音頻信號輸出的裝置。
優選實施例方案,所述電路控制單元包括MP3播放單元,存儲單元,語言識別單元和時鐘芯片。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湖北文理學院,未經湖北文理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672293.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