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鈦或鈦合金管冷軋增壁成型裝置及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601562.0 | 申請日: | 2016-07-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216402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20 |
| 發明(設計)人: | 劉守田;王裕;張良玉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家港華裕有色金屬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1B25/00 | 分類號: | B21B25/00 |
| 代理公司: | 蘇州創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孫仿衛 |
| 地址: | 215627 江蘇省蘇州市***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鈦合金 冷軋 成型 裝置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鈦管或鈦合金管冷軋成型領域,具體為一種鈦或鈦合金管冷軋增壁成型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對鈦管或鈦合金管進行減徑減壁(即,外徑變小、厚度減薄)的成型工藝已為本領域人員所熟知。具體為采用附圖1所示的成型裝置,芯棒后部20采用外徑逐漸變小的圓錐或圓臺,通過冷軋機構擠壓管坯使管坯逐漸向芯棒靠攏直至被擠壓到芯棒上。然而,對于壁厚較薄的鈦管或鈦合金管,管坯無法隨芯棒轉動,上述方式只能對鈦或鈦合金管進行減徑減壁成型,無法實現增壁成型,因而壁厚較薄的鈦管或鈦合金管無法得到利用,只能作為廢料,造成材料浪費。若能夠對鈦管或鈦合金管進行增壁成型,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避免材料浪費。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鈦或鈦合金管冷軋增壁成型裝置及方法,其可對鈦或鈦合金管進行增壁。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鈦或鈦合金管冷軋增壁成型裝置,包括能夠帶動鈦或鈦合金管管坯轉動的芯棒,所述芯棒包括后回轉部和芯棒前部,所述后回轉部呈與管坯相配合的圓柱狀且后回轉部的外徑小于管坯的內徑以提供帶動管坯旋轉的摩擦力并允許管坯相對芯棒向前移動,所述芯棒前部的外徑小于所述后回轉部的外徑。
優選地,所述芯棒前部呈外徑自前至后逐漸增大的圓錐狀或圓臺狀。
更優選地,所述芯棒前部后端與所述后回轉部的前端相接且所述芯棒前部后端的外徑與所述后回轉部的外徑相等。
優選地,所述后回轉部和所述芯棒前部的長度比為1:(2~2.5)。
本發明采用的又一技術方案是:
一種鈦或鈦合金管冷軋增壁成型方法,采用所述的鈦或鈦合金管冷軋增壁成型裝置,將鈦或鈦合金管管坯套設在所述芯棒的后回轉部上,驅動芯棒旋轉,并向管坯作用推力,使管坯逐步向前移動自冷軋機構和芯棒前部之間通過。
優選地,成型前管壁的內壁和所述后回轉部的外壁之間具有0.1~0.15mm的間距。
優選地,成型過程中管坯的內壁和芯棒前部的外壁不相接觸。
本發明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通過芯棒的后回轉部的摩擦力帶動管坯隨芯棒旋轉,而由于后回轉部和管坯之間具有微小的間隙有使得管坯可相對芯棒向前移動由冷軋機構進行壓制,由于芯棒前部的外徑小于后回轉部,因而可對管坯進行增壁。
附圖說明
附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芯棒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發明的芯棒的結構示意圖。
上述附圖中:20、芯棒后部;21、后回轉部;22、芯棒前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理解。本發明提及的“前”、“后”等方位詞是根據本領域人員的慣常觀察角度及為了敘述方便而定義的,不限定具體的方向,如分別對應于附圖2中紙面的右側、左側。
參照附圖2所示,一種鈦或鈦合金管冷軋增壁成型裝置,包括能夠帶動鈦或鈦合金管管坯轉動的芯棒。不同于現有技術中的芯棒,本發明的芯棒包括后回轉部21和芯棒前部22,后回轉部21呈與管坯相配合的圓柱狀且后回轉部21的外徑略小于管坯的內徑以提供帶動管壁旋轉的摩擦力并允許管坯相對芯棒向前移動,芯棒前部22的外徑小于后回轉部21的外徑,冷軋機構設置在與芯棒前部22相對應處且冷軋機構和芯棒前部22的外壁之間形成有供管坯通孔的空隙。
具體到本實施例中,芯棒的芯棒前部22呈外徑自前至后逐漸增大的圓臺狀(也可為圓錐狀)。芯棒前部22后端與后回轉部21的前端相接且芯棒前部22后端的外徑與后回轉部21的外徑相等。冷軋機構和芯棒前部22外壁之間的空隙寬度大于管坯空拉后的壁厚。后回轉部21和芯棒前部22的長度比為1:(2~2.5)。
一種鈦或鈦合金管冷軋增壁成型方法,采用具有如附圖2所示的芯棒的鈦或鈦合金管增壁成型裝置,將鈦或鈦合金管管坯套設在芯棒的后回轉部21上,驅動芯棒旋轉,并向管坯作用推力,使管坯逐步向前移動自冷軋機構和芯棒前部22之間通過。成型前管坯的內壁和后回轉部21的外壁之間具有0.1~0.15mm的間距。成型過程中管坯的內壁和芯棒前部22的外壁不相接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家港華裕有色金屬材料有限公司,未經張家港華裕有色金屬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60156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