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智能手環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530919.0 | 申請日: | 2016-07-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901848B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28 |
| 發明(設計)人: | 鄧利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科創智慧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44C5/00 | 分類號: | A44C5/00;A44C5/1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6800 安徽省亳州市工***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安全性 智能 設備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智能手環設計研究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智能手環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以及人民對自己身體數據的渴望,智能手環逐漸走入了人們的生活,智能手環是一種穿戴式智能設備,通過手環,用戶可以記錄日常生活中的鍛煉、睡眠、部分還有飲食等實時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與手機、平板、ipod touch同步,起到通過數據指導健康生活的作用。
但是,在現有技術中,現有的手環主要通過兩端插入對接然后佩戴在手腕上,這導致當用戶毛發較為旺盛時,對接插入的時候容易導致用戶的毛發卡住,導致用戶穿戴和取放極為不便,不便于使用;并且,現有的智能手環當用戶在進行劇烈運動時,會產生大量的汗液,汗液容易流入智能手環內部,導致智能手環故障,防水效果較差;并且,現有的智能手環為封閉式對接圓環,導致用戶在打字時,圓環底部會不斷與桌面或鍵盤接觸,妨礙用戶打字,使用不方便。
綜上所述,本申請發明人在實現本申請實施例中發明技術方案的過程中,發現上述技術至少存在如下技術問題:
在現有技術中,現有的智能手環存在容易卡住用戶毛發,不便于用戶打字,防水效果較差的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智能手環設備,解決了現有的智能手環存在容易卡住用戶毛發,不便于用戶打字,防水效果較差的技術問題,實現了智能手環便于使用,不會卡住用戶毛發,不影響用戶打字,防水效果較好的技術效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安全性較高的智能手環設備,所述設備包括:
智能手環主體、第一圓弧片、第二圓弧片、M個彈簧連接片,所述智能手環主體的兩端、所述第一圓弧片的一端、所述第二圓弧片的一端均設有連接端,所述第一圓弧片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圓弧片的另一端均設有開口,開口處均設有密封蓋;所述連接端上設有N個連接柱,所述N、M均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數,所述連接端處設有端蓋,所述端蓋一端與所述連接端左側鉸鏈連接,所述端蓋另一端通過鎖扣與所述連接端右側連接;所述彈簧連接片的兩端均設有連接孔,所述第一圓弧片的連接端、所述第二圓弧片的連接端均通過彈簧連接片與所述智能手環主體的連接端連接;所述第一圓弧片和所述第二圓弧片內表面均為網狀結構,所述第一圓弧片和所述第二圓弧片內表面均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設有保護墊,所述第一圓弧片和所述第二圓弧片內部均設有空腔,空腔一端為開口端,空腔另一端上表面設有螺孔,旋轉螺桿下端穿過所述螺孔延伸至所述空腔內,所述旋轉螺桿上端與旋轉手柄連接,所述空腔內設有干燥層,拉線一端與所述旋轉螺桿側面連接,拉線另一端與所述干燥層連接,所述干燥層內填充有干燥劑;其中,所述第一圓弧片內表面設有紅外發送端,所述第二圓弧片內表面對應設有紅外接收端,所述智能手環主體內設有報警器,所述紅外接收端與所述報警器連接,所述報警器通過開關與電源連接,所述智能手環主體背面設有開關孔,所述開關固定在所述開關孔內,所述智能手環主體背面設有圓形凹槽,所述圓形凹槽內嵌入有波紋軟管,所述波紋軟管的直徑與所述開關孔的直徑尺寸匹配。
其中,本申請中的智能手環設備采用2個圓弧片夾持固定在用戶的手腕上,方便摘取,不需要進行對接,進而不會在對接的過程中卡住用戶的毛發,且采用的2個圓弧片進行夾持固定,這樣使得整個手環下端是斷開的開口狀,2個圓弧片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這樣使得用戶在打字等操作的同時手環底部不會碰到桌面或鍵盤,便于用戶進行打字,便于使用。
進一步的,圓弧片與智能手環主體之間采用連接端和彈簧連接片進行連接,具體為:彈簧連接片的一端的連接孔套在圓弧片連接端的連接柱上,彈簧連接片的另一端的連接孔套設在智能手環主體連接端的連接柱上,然后合上端蓋,避免彈簧連接片從連接柱上脫落,且設有多個連接柱和彈簧連接片,用戶可以根據佩帶智能手環松緊的需要對彈簧連接片連接的數量進行選擇,如當需要佩戴智能手環較緊時,則增加彈簧連接片的數量,使得彈力較大,圓弧片不容易掰開,當需要佩戴智能手環較松時,則減少彈簧連接片的數量,使得彈力較小,圓弧片容易掰開,便于根據用戶的個性化使用需求進行調整。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科創智慧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未經安徽科創智慧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53091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