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結合劑和應用以及復合制品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503140.X | 申請日: | 2016-06-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556941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9-13 |
| 發明(設計)人: | 冷世偉;林宏業;胡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9J11/06 | 分類號: | C09J11/06;C07D251/46;B32B15/04;B32B15/08;B32B7/10;B32B37/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嚴政;劉兵 |
| 地址: | 518118 廣東省***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結合 應用 以及 復合 制品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粘結劑領域,公開了一種結合劑和應用以及復合制品及其制備方法和應用。所述結合劑含有具有式(1)所示結構的雙三嗪硫醇化合物:R為C1?C16的直鏈或支鏈亞烷基、C6?C16的含亞芳基鏈段中的至少一種。在金屬層和塑料層之間采用含有式(1)所示結構的雙三嗪硫醇化合物的粘結劑形成有機薄膜,含有式(1)所示結構的雙三嗪硫醇化合物中含有較多的共軛的硫醇官能團,可以相互結合形成致密的有機膜,多余的硫醇官能團可以與金屬、塑料之間通過化學鍵方式結合,從而達到粘結的效果。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子產品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結合劑、所述結合劑在作為金屬與塑料之間的粘結劑上的應用、一種復合制品、一種復合制品的制備方法、由該方法制備得到的復合制品以及所述復合制品作為電子產品外殼的應用。
背景技術
目前,在IT行業,金屬與塑料的二次注塑技術已經成為主流。其中,金屬與塑料之間的粘結性能成為了技術的核心。目前,申請人使用自開發的PMH(Polymer Metal Hybrid)技術進行金屬與塑料之間的粘合,并已經良好地批量使用。PMH技術是一種新興的成型技術,它將金屬沖壓件放入注塑模具中,并在其表面上注塑聚合物,通過一定的結合機理和成型工藝將塑料和金屬組合成單一的結構件。隨著該技術的日益廣泛地應用,對塑料與金屬間粘結界面強度的要求越來越高。
現提高粘結強度的方法是通過微觀粗化方法在金屬表面形成納米級的微孔,成型時塑料填滿納米孔,嵌入形成鉚釘作用,從而提高塑料與金屬之間的粘結強度,實現金屬與塑料的結合。然而,以上方法為物理結合法,其相對與化學鍵結合,仍存一定粘結性和密閉性的差異。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的結合劑、所述結合劑在作為金屬與塑料之間的粘結劑上的應用、一種復合制品、一種復合制品的制備方法、由該方法制備得到的復合制品以及所述復合制品作為電子產品外殼的應用。
具體地,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結合劑,其中,所述結合劑含有具有式(1)所示結構的雙三嗪硫醇化合物:
R為C1-C16的直鏈或支鏈亞烷基、C6-C16的含亞芳基鏈段中的至少一種。
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結合劑在作為金屬與塑料之間的粘結劑上的應用。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復合制品,其中,該復合制品包括依次層疊的金屬層、有機膜層和塑料層,所述有機膜層由上述結合劑形成。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復合制品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在金屬層的一側表面上形成有機膜層,然后在所述有機膜層上注塑塑料以形成塑料層,所述有機膜層由上述結合劑形成。
本發明還提供了由上述方法制備得到的復合制品。
此外,本發明還提供了所述復合制品作為電子產品外殼的應用。
本發明的發明人通過深入研究后發現,在金屬層和塑料層之間采用含有式(1)所示結構的雙三嗪硫醇化合物的結合劑形成有機薄膜,含有式(1)所示結構的雙三嗪硫醇化合物中含有較多的共軛硫醇官能團,可以相互結合形成致密的有機膜,多余的硫醇官能團可以與金屬、塑料之間通過化學鍵方式結合,從而達到粘結的效果。此外,本發明提供的結合劑還具有很好的防腐蝕性、防水性和密閉性。
本發明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503140.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具有隔板的增強用膜
- 下一篇:一種精裝書本加工用熱熔性粘合劑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