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耐熱耐化學和耐黃變不飽和聚酯樹脂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482500.2 | 申請日: | 2016-06-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906792B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27 |
| 發明(設計)人: | 管瑩 | 申請(專利權)人: | 成都杰晟蜀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G63/52 | 分類號: | C08G63/52;C08G63/78;C08G63/86;C08L67/06 |
| 代理公司: | 成都睿道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51217 | 代理人: | 薛波 |
| 地址: | 611930 四川省成都***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耐熱 化學 耐黃變 不飽和 聚酯樹脂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復合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耐熱耐化學和耐黃變不飽和聚酯樹脂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不飽和聚酯樹脂耐熱性普遍較低,絕大多數的熱變形溫度在60-70℃,而耐熱性好的樹脂其熱變形溫度可達120℃,例如高反應活性的間苯型聚酯樹脂(如199#)、雙酚A型反丁烯二酸酯聚酯樹脂和酚醛環氧乙烯基樹脂。但未經改性的199#樹脂固化收縮率較高,耐黃變性較差,耐化學水平中等,無法應用在對固化收縮率和耐黃變性有要求的產品,其應用范圍受限。并且199#不飽和聚酯樹脂的生產工藝必須采用兩歩法,反應時間長,生產成本高。
雙酚A型聚酯樹脂耐熱耐化學性好,但雙酚A衍生物價格較高,且樹脂耐黃變性較差。乙烯基樹脂有很好的耐熱性耐腐蝕性且固化收縮率不高,但其原材料價格高,生產工藝需時較長,樹脂難于穩定,只適用于要求優異性能的產品。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耐熱耐化學和耐黃變不飽和聚酯樹脂。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該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方法,具有反應時間適中,反應過程易控,反應產物易得等優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本發明耐熱耐化學和耐黃變不飽和聚酯樹脂,包含如下重量份的原料:
進一步地,所述二元酸為順丁烯二酸酐、反丁烯二酸、四氫苯酐中的一種或多種的混合物。
進一步地,所述的二元醇為丙二醇、環己二醇中的一種或多種的混合物。
進一步地,所述混醇為分別按7:2:1的質量比進行混合。
進一步地,所述阻聚劑為氫醌、甲基氫醌、叔丁基鄰苯二酚、對苯醌中的一種或多種的混合物。
優選地,所述反應在催化劑的催化下進行。所述催化劑可以采用本領域常規催化劑,優選乙二醇銻。
所述反應在溶劑中進行。所述溶劑為能夠溶解相應原料但不會參與反應的溶劑,優選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種或多種的混合物。
本發明所述的不飽和聚酯樹脂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a)常溫下將二元酸、混醇、多元醇、催化劑和阻聚劑加入到反應釜中,在惰性氣體保護下從室溫逐步升溫至195-200℃保溫,取反應釜中物料進行酸值測定,當酸值在50mgKOH/g以下時,開始抽真空,直至酸值在32mgKOH/g以下,錐板粘度4500-4800mPa.s/120℃,開始降溫。
(b)加入阻聚劑和溶劑進行兌稀,然后過濾,即得本發明所述不飽和聚酯樹脂。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耐熱耐化學和耐黃變不飽和聚酯樹脂及其制備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混合醇以及二元醇中大量的飽和環結構以及對稱性結構在提高樹脂的耐熱、耐化學性的同時,使其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固化收縮率較同等反應活性樹脂低,并且耐黃變性好;
(2)原材料中使用的混合醇來源穩定且價格適中,易與二元酸及酸酐反應,一步法制備得到本發明所述不飽和聚酯樹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的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述,但本發明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例。凡基于上述技術思想,利用本領域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手段所做的修改、替換、變更均屬于本發明要求保護的范圍。
以下實施例所用混醇均為按質量比7:2:1進行混合的混合物。
實施例1 本發明不飽和聚酯樹脂A的制備
(a)20℃將235g的順丁烯二酸酐,91.3g的四氫苯酐、35.5g丙二醇、250g的混醇、168.9g環己二醇、0.03g甲基氫醌和2.0g乙二醇銻加入到反應釜中,在惰性氣體保護下從室溫升溫至195-200℃保溫,取反應釜中物料進行酸值測定,當酸值在50mgKOH/g以下時,開始抽真空,直至酸值在32mgKOH/g以下,錐板粘度4500-4800mPa.s/120℃,開始降溫;
(b)加入0.08g氫醌、380g苯乙烯和40g甲基丙烯酸甲酯進行兌稀,然后過濾,制得本發明所述耐熱耐化學和耐黃變不飽和聚酯樹脂。
實施例2 本發明不飽和聚酯樹脂B的制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成都杰晟蜀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經成都杰晟蜀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48250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