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環形活塞的壓力補償式端面配油雙列徑向柱塞變量泵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450228.X | 申請日: | 2016-06-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014901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16 |
| 發明(設計)人: | 趙升噸;楊紅偉;董朋;王琪;王澤陽;劉虹源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F04B1/113 | 分類號: | F04B1/113;F04B53/16;F04B53/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61215 | 代理人: | 賀建斌 |
| 地址: | 710049***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環形 活塞 壓力 補償 端面 配油雙列 徑向 柱塞 變量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徑向柱塞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環形活塞的壓力補償式端面配油雙列徑向柱塞變量泵。
背景技術
徑向柱塞泵廣泛應用于實際當中。目前徑向柱塞泵的配流方式主要有兩種,包括軸配流和單向閥配流。對于軸配流的泵,需要在配流軸上加工多個軸向孔和徑向凹槽,使軸的強度降低,加工復雜度增加,配流軸和支撐軸分開為兩個零件,其支承方式復雜,目前常見的配流軸都是懸臂結構,工作時會產生振動和彎曲,不利于泵的長時間連續工作,另外,目前已有的通過固定方位配油的方式,如軸配流,沒有對磨損進行補償的方法,當長時間工作磨損后會加劇泄露。而對于單向閥配流,是通過泵內腔體的壓力或者真空度,作用于單向閥,使閥打開或者關閉,配流過程中油液要克服彈簧做功,會損失一部分的能量,單向閥上的彈簧元件也比較難設計,且容易發生疲勞破壞。
鑒于徑向柱塞泵的軸配流和單向閥配流兩種方式存在上述不足,所以在專利號為CN104358664A的專利“一種端面配油的無軸向力雙列徑向柱塞泵”中提出了類似于軸向柱塞泵的端面配流方式,但是該專利仍然存在以下幾點不足之處:其通過兩個配流盤對稱布置結構消除軸向力的結構較為復雜;柱塞回程卡簧安裝槽加工難度大;定子和滑靴之間的磨損較大,不利于泵長時間連續工作。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環形活塞的壓力補償式端面配油雙列徑向柱塞變量泵,整體結構緊湊,安裝方便;強度高,工作穩定且持續工作能力強;具有無軸向力,自動液壓補償的優點。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環形活塞的壓力補償式端面配油雙列徑向柱塞變量泵,包括傳動軸14,傳動軸14上的中部并列安裝有第一缸體24和第二缸體15,第一缸體24在與第二缸體15相對的一側開有一個環形槽37,壓力補償環形活塞16裝在環形槽37中并與第二缸體15壓緊,第一缸體24和第二缸體15的外圓面上分別平行地開有一列徑向的柱塞孔32,每個柱塞孔32上都安裝有一個柱塞29,柱塞孔32底部與柱塞29底部之間裝有回程彈簧31,柱塞29上安裝有滑靴28,柱塞29和滑靴28之間通過球鉸連接,滑靴28的頂部壓在第一滾針軸承22和第二滾針軸承17的內圈,第一滾針軸承22和第二滾針軸承17分別固定在第一定子5和第二定子9的內圈上,第一定子5的上下兩側被兩個第一變量活塞3壓緊,左右兩側被第一摩擦塊35和第二摩擦塊33壓緊;第二定子9的上下兩側被兩個第二變量活塞8壓緊,左右兩側又被第一摩擦塊35和第二摩擦塊33壓緊,第一摩擦塊35和第二摩擦塊33分別裝在中間殼體7的卡槽中,并通過第一泵端蓋27和第二泵端蓋10的矩形凸臺45進行壓緊定位,兩個第一變量活塞3和兩個第二變量活塞8對稱裝在中間殼體7的圓孔內,中間殼體7的圓孔外的凸臺上又相應的分別裝有兩個第一變量端蓋4和兩個第二變量端蓋6,兩個第一變量端蓋4和兩個第一變量活塞3之間分別壓縮有兩個第一變量大彈簧21和兩個第一變量小彈簧20,兩個第二變量端蓋6和兩個第二變量活塞8之間分別壓縮有兩個第二變量大彈簧19和兩個第二變量小彈簧18;
第一缸體24面向第一泵端蓋27的一側的每個柱塞孔32的下部都開有一個長圓孔36,第二缸體15面向第二泵端蓋10的一側的每個柱塞孔32的下部也都開有一個長圓孔36,環形槽37底部對應每個柱塞孔軸線上都開有一個螺紋孔38,單向閥23裝在螺紋孔38中,第一缸體24、第二缸體15分別與第一配流盤1、第二配流盤11壓緊,第一配流盤1和第二配流盤11分別安裝在第一泵端蓋27和第二泵端蓋10上,第一泵端蓋27和第二泵端蓋10結構相同,分別安裝在中間殼體7兩側,第一泵端蓋27和第二泵端蓋10分別通過兩個泵上支架47和一個泵下支架46支撐,傳動軸14兩端通過兩個第一滾動軸承26和兩個第二滾動軸承12支撐在第一泵端蓋27和第二泵端蓋10上。
所述的第一配流盤1和第二配流盤11都開有相互隔離的吸油弧槽39和壓油弧槽40,它們的分布半徑和第一缸體24和第二缸體15上的長圓孔36的分布半徑相等,并與相應方位上的長圓孔36連通;第一泵端蓋27上的左進油孔41和左出油孔42分別與第一配流盤1的吸油弧槽39和壓油弧槽40連通,第二泵端蓋10上的右進油孔43和右出油孔44分別與第二配流盤11上的吸油弧槽39和壓油弧槽40連通。
所述的滑靴28頂部分別靠第一回程環2和第二回程環34限位,第一回程環2和第二回程環34分別固定安裝在第一滾針軸承22和第二滾針軸承17的內圈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交通大學,未經西安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450228.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腳踏式虹吸抽水泵及其抽水方法
- 下一篇:一種小型發電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