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鈦合金多重固溶時效熱處理工藝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436474.X | 申請日: | 2016-06-1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908112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03 |
| 發明(設計)人: | 朱知壽;王新南;商國強;費躍;李靜;祝力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C22F1/18 | 分類號: | C22F1/18 |
| 代理公司: | 中國航空專利中心11008 | 代理人: | 李建英 |
| 地址: | 100095***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鈦合金 多重 時效 熱處理 工藝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精確控制的鈦合金多重固溶時效熱處理工藝。
背景技術
過去,在以強度設計和剛度設計思想指導下,鈦合金經歷了從低強度、中強度到高強度和超高強度的發展歷程。在這個發展過程中,鈦合金強韌化熱處理工藝雖然一直是人們努力的方向,但常規熱處理難以解決高強度-高塑性-高斷裂韌性等之間的最佳匹配問題。一般的情形是,當獲得高強度的情況下(例如采用普通固溶時效強化熱處理工藝,即單重固溶時效工藝),難以同時獲得高塑性和高斷裂韌性的鍛件。在傳統設計思路和常規工藝技術條件下,鈦合金的高強度/超高強度-高塑性-高韌性的最佳匹配在實際應用中難以突破。因此,為了更好的保證鈦合金鍛件具有超高強度-高塑性-高韌性的最佳匹配,急需提出一種能精確控制組織的鈦合金多重固溶時效熱處理工藝。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解決鈦合金同時具有超高強度、高塑性、高斷裂韌性的多重固溶時效熱處理工藝。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1)將鈦合金鍛件放在已到達設定的加熱溫度T的電阻爐有效工作區內進行加熱,設定的加熱溫度T為Tβ-15℃≤T≤Tβ+15℃,電阻爐再次到達設定的加熱溫度后,計算保溫時間,保溫時間t=η×δmax,δmax為鈦合金鍛件的最大截面厚度,單位為:mm,η為加熱系數,加熱系數η的取值為0.2~0.8min/mm,保溫時間t單位為min;
(2)將按步驟(1)保溫后的鈦合金鍛件出爐空冷、水冷或風冷,冷卻至室溫;
(3)將按步驟(2)冷卻后的鈦合金鍛件放在已到達設定的加熱溫度T的電阻爐有效工作區內進行加熱,設定的加熱溫度T為Tβ-25℃≤T≤Tβ-50℃,電阻爐再次到達設定的加熱溫度后,計算保溫時間,保溫時間t=η×δmax,δmax為鍛件的最大截面厚度,單位為:mm,η為加熱系數,加熱系數η的取值為0.3~1.2min/mm,保溫時間t的單位為min;
(4)將按步驟(3)保溫后的鈦合金鍛件出爐空冷、水冷或風冷,冷卻至室溫;
(5)將按步驟(4)冷卻后的鈦合金鍛件放在已到達設定的加熱溫度T的電阻爐有效工作區內進行加熱,設定的加熱溫度T為540℃≤T≤600℃,電阻爐再次到達設定的加熱溫度后保溫,保溫時間t為0.5h≤t≤2h;
(6)將按步驟(5)保溫后的鈦合金鍛件出爐空冷,冷卻至室溫;
(7)將按步驟(6)冷卻后的鈦合金鍛件放在已到達設定的加熱溫度T的電阻爐有效工作區內中進行加熱,加熱溫度T為400℃≤T≤540℃,爐子再次到達設定的加熱溫度后保溫,保溫時間t為4h≤t≤24h;
(8)將按步驟(7)保溫后的鈦合金鍛件出爐空冷,冷卻至室溫;
所述電阻爐內有效工作區的最大溫度偏差不大于±5℃。
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本發明與現有的鈦合金單重固溶+單重時效熱處理工藝不同,該工藝的優點在于采用雙重固溶+雙重時效的熱處理工藝,第一重固溶溫度T為Tβ-15℃≤T≤Tβ+15℃,可以使得合金在后續時效過程中獲得片層α相,提高合金的斷裂韌度;第二重固溶溫度T為Tβ-25℃≤T≤Tβ-50℃,可以使得合金獲得一定數量的球狀α相,提高合金的塑性;第一重時效溫度T為540℃≤T≤600℃,可以使得合金析出較粗大的片層組織,獲得更高的強度-韌性匹配;第二重時效溫度T為400℃≤T≤540℃,可以使得合金析出更加細小的彌散分布的α相,進一步提高合金的強度。采用該工藝可以獲得具有球狀α相、片層α相、納米和微米級別α相的顯微組織。與采用常規熱處理工藝相比,鈦合金鍛件室溫抗拉強度Rm可提高5%以上,同時保證室溫延伸率A提高10%以上,斷裂韌度KIC提高10%以上,可實現抗拉強度(Rm≥1350MPa)-塑性(A≥9%)-斷裂韌度的良好匹配。
該工藝適合用于近β型、亞穩β型和穩態β型超高強韌鈦合金熱處理,以獲得所需的超高強度、高塑性、高韌性的高綜合性能的具有多尺度析出相混合的顯微組織,滿足飛機所需的具有超高強韌性匹配的重要承力結構件。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TB17鈦合金鍛件的顯微組織2000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未經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436474.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