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繞線電機冷卻器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430651.3 | 申請日: | 2016-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516973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2-26 |
| 發明(設計)人: | 張虎;王建裕;許建忠;檀華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電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K9/06 | 分類號: | H02K9/06;H02K9/14 |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業騰飛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32231 | 代理人: | 翁斌 |
| 地址: | 214131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機 冷卻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機冷卻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繞線電機冷卻器。
背景技術
繞線電機在當前機械生產等領域使用較為廣泛,繞線電機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發熱,及時散熱對繞線電機起到很好地保護作用,對于采用IC611冷卻方式的繞線電機的冷卻器,主要包括滑環部分的第一冷卻管和電機主體部分的第二冷卻管,第一冷卻管和第二冷卻管相連通,外冷風由電機主體部分的第二冷卻管進入到滑環部分的第一冷卻管,由于電機主體部分的釋放的熱量較多,外冷風進入到第二冷卻管時溫度很快升高,溫度已經升高的外冷風再進入到第一冷卻管后的冷卻效果較差,不利于滑環部分的冷卻,使得整體的冷卻效果較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冷卻效果較好的繞線電機冷卻器。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繞線電機冷卻器,包括電機滑環部分的第一冷卻管和電機主體部分的第二冷卻管,第一冷卻管和第二冷卻管相連通,還包括風扇,風扇安裝在電機軸上,風扇的外部套設進風罩,進風罩的外部套設外風罩,外風罩的外側面上開設通孔,電機軸自通孔中穿過且通孔的直徑和電機軸的直徑相同,進風罩和外風罩之間形成氣流通道且該氣流通道的進氣端和第二冷卻管連通,氣流通道的出氣端和外界連通。
有益效果:電機工作時,電機軸轉動帶動風扇轉動,風扇開始吸氣,空氣自電機滑環部分的第一冷卻管進入,流入到電機主體部分的第二冷卻管內,之后再自氣流通道的進氣端進入、沿著氣流通道流動,最后排放到外界環境中。由于電機工作時滑環部分相對于電機主體部分的所散發出的熱量較少,空氣自第一冷卻管流出時溫升不大,空氣再進入第二冷卻管時的冷卻效果就會比較好,如此設計出的冷卻器的冷卻效果較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部分的放大圖,其中,為了使結構線條清晰,圖1中A部分未畫剖面線。
圖中:10-第一冷卻管;20-第二冷卻管;30-電機軸;40-進風罩;50-外風罩;60-擋風圈;70-壓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圖1、2,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一種繞線電機冷卻器,包括電機滑環部分的第一冷卻管10和電機主體部分的第二冷卻管20,第一冷卻管10和第二冷卻管20相連通,還包括風扇,風扇安裝在電機軸30上,風扇的外部套設進風罩40,進風罩40的外部套設外風罩50,外風罩50的外側面上開設通孔,電機軸30自通孔中穿過且通孔的直徑和電機軸的直徑相同,進風罩40和外風罩50之間形成氣流通道且該氣流通道的進氣端和第二冷卻管20連通,氣流通道的出氣端和外界連通。
電機工作時,電機軸30轉動帶動風扇轉動,風扇開始吸氣,空氣自電機滑環部分的第一冷卻管10進入,流入到電機主體部分的第二冷卻管20內,之后再自氣流通道的進氣端進入、沿著氣流通道流動,最后排放到外界環境中,空氣流動方向如圖1中箭頭標注方向。本發明中,外界空氣是先進入到電機滑環部分的第一冷卻管10內,再進入到電機主體部分的第二冷卻管20內,由于電機工作時滑環部分相對于電機主體部分的所散發出的熱量較少,空氣自第一冷卻管10流出時溫升不大,空氣再進入第二冷卻管20時的冷卻效果就會比較好,如此設計出的冷卻器的冷卻效果較好。
作為進一步的優選方案:所述通孔和電機軸30的軸身之間設置環狀擋風圈60,擋風圈60起到密封的作用,使得風扇轉動時能夠有效吸收外界空氣自第一冷卻管10內流入。
進一步的,所述擋風圈60夾持在壓板70和外風罩50的外側面之間并通過螺栓連接固定,可在螺栓連接處通過設置條形孔使得安裝時擋風圈60的位置便于調節。
應當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由本發明的精神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中。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電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中電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430651.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