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與瀝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結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424897.X | 申請日: | 2016-06-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970760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04 |
| 發明(設計)人: | 廖公云;孫銘鑫;孫培翔;陳華慶 | 申請(專利權)人: | 東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1C7/32 | 分類號: | E01C7/32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32204 | 代理人: | 竇賢宇 |
| 地址: | 210096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聚氨酯 空隙 彈性 混合 瀝青 界面 粘結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道路路面,特別是聚氨酯混合料與瀝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結。
背景技術
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是一種優良的降噪混合料。大量實測表明,與密級配瀝青路面相比,聚氨酯空隙彈性路面可降噪10dB以上;與常見的降噪路面(排水性瀝青路面)相比,聚氨酯空隙彈性路面仍可降噪3dB以上。在使用過程中,排水性瀝青路面的空隙會被細料等阻塞,從而喪失其降噪能力,而聚氨酯空隙彈性路面中存在著20%以上的橡膠顆粒,可長期維持其較大的空隙,從而保持其良好的降噪能力。
制約聚氨酯空隙彈性路面的一個問題是:其與下層瀝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結不足,在行車荷載和環境條件的反復作用下,聚氨酯空隙彈性路面將與下層瀝青混合料脫開,從而加速聚氨酯空隙彈性路面的破壞。
發明內容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界面粘結方法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與瀝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結方法,以增強兩種混合料界面之間的粘結強度。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聚氨酯膠結細砂層,輔以下層聚氨酯膠黏劑層,來增強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與瀝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結強度。
本發明采用的具體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與瀝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結方法,特點是在所述瀝青混合料層與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層之間設置聚氨酯膠黏劑層和聚氨酯膠結細砂層;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采用瀝青混合料車轍試件試模,成型30~60mm厚的瀝青混合料層;
步驟2、在瀝青混合料層表面,涂0.2~0.4mm厚的聚氨酯膠黏劑;
步驟3、成型3~5mm厚的聚氨酯膠結細砂層;
步驟4、成型30~40mm厚的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層。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中,步驟2、步驟3和步驟4中,可采用單組分/雙組分濕固化聚醚型聚氨酯膠黏劑。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中,步驟3中的聚氨酯膠結細砂層的材料組成為:聚氨酯膠黏劑的用量為4~8wt%,集料細砂的粒徑為0.15~1.18mm。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中,步驟3中,在步驟2中的聚氨酯膠黏劑涂刷完成后,即可成型聚氨酯膠結細砂層。
進一步的,在本發明中,步驟4中,在步驟3中的聚氨酯膠結細砂層碾壓結束后,即可成型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層。
所述聚氨酯膠黏劑的參數為:25±1℃下的密度為1.17g/cm3,25±0.5℃下的粘度為1320±500mPa.s,初固化時間為60-90min。
以重量份數計,所述聚氨酯膠黏劑由以下組分制成:固含量為35%的聚醚型聚氨酯乳液100,碳化二亞胺改性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0.05-0.25,聚硅氧烷—聚醚接枝共聚物0.02-0.03,有機硅偶聯劑0.05-0.15,三乙醇胺0.015-0.025,稀土0.025-0.035,賴氨酸二異氰酸酯0.2-0.4,十二烷基苯磺酸鈉0.015-0.025。
有益效果:本發明采用聚氨酯膠結細砂層輔以下聚氨酯膠黏劑層,來增強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與瀝青混合料之間的界面粘結能力,有助于提高聚氨酯空隙彈性路面的長期使用性能,更好地發揮高效降噪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各附圖標記為:1-瀝青混合料層;2-聚氨酯膠黏劑層;3-聚氨酯膠結細砂層;4-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層。
具體實施方式
申請人經研究后發現,在本領域中,目前主要采用涂刷約1.0mm環氧瀝青來增強聚氨酯空隙彈性路面與下層瀝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結。從機理上分析,環氧瀝青和瀝青混合料分別是一種熱固型、熱溶型材料,而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幾乎不受溫度影響。當路面氣溫較高時,瀝青混合料的勁度有較大幅度的降低,但環氧瀝青和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的勁度變化不大。較薄的環氧瀝青層不足以均衡瀝青混合料與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的差異變形。
因而,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界面粘結方法,來增強聚氨酯空隙彈性混合料與瀝青混合料的界面粘結強度,以提高聚氨酯空隙彈性路面的長期使用性能。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目前為止尚未有較好的方案公開。究其原因,界面粘接的問題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材料之間的作用機理尚未明確,特別是材料的性質及材料之間的相容性和相互作用過程,若一一檢驗各種方案,則費時耗力。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東南大學,未經東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424897.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具有傳動養護槽的人工草坪
- 下一篇:交通車流簇化現象化解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