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光催化合成氨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403171.8 | 申請日: | 2016-06-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6082270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06 |
| 發明(設計)人: | 胡虹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1C1/04 | 分類號: | C01C1/04 |
| 代理公司: | 徐州市淮海專利事務所32205 | 代理人: | 華德明 |
| 地址: | 211500 江蘇省***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光催化 合成氨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合成氨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光催化合成氨的方法。
背景技術
氨氣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塑料工業、制堿工業、化肥工業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德國化學家哈伯(F·Haber)解決了反應條件、觸媒和機械設備問題,成功地以工業規模實現了熱力學上有利的直接合成氨,成為化學工業史上的里程碑,從而獲得了19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但是由于反應條件(500~600℃,200~1000大氣壓)以及對設備和動力的要求都比較苛刻,而且,哈伯制氨法,氨氣的轉化率只有10%~15%,而且生產過程能耗高、污染重,成本高,因此長期以來,如何在較為溫和的條件下實現固氮作用,一直是化學研究的熱門領域。
專利申請CN103108994公開了一種常溫合成氨的方法,在光照的條件下,通過電解的方法來進行氨氣合成,以達到工業生產的濃度要求。但是這種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生產成本過高,而且,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到電解質溶液,會產生大量的工業廢水,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在工業上的應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
197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的G·N·SChrauzer等人利用氮氣和水在觸媒上光照射下合成氨初獲成功,但是氨氣的制備效率很低,達不到工業化生產的目的。近年來,光催化合成氨方法研究較多,但是所選用的催化劑為金屬金屬氧化物或金屬氧化物負載貴金屬,氨產量實驗數據多在幾百微克/克·催化劑,雖然能夠達到工業化價值標準,但是產率仍偏低,使得生產成本過高,因此也沒有實現大規模的工業化。
現有的光催化合成氨技術,通常是將原料混合后再光催化條件下反應,反應時間超過兩小時,催化劑活性就有很大程度的降低,而且又損耗,必須處理后才能繼續進行反應,提高了生產成本。
發明內容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效率高、成本低、催化劑使用壽命長,適用于工業化推廣的光催化合成氨的方法。
本發明的光催化合成氨的方法,合成步驟為:
(1)在反應釜中加入水后,再向反應釜中加入催化劑;
(2)超聲攪拌混合物;
(3)通入氮氣,保持磁力攪拌;
(4)將步驟(2)攪拌均勻后的混合物置于光照的條件下進行反應。
本發明的光催化合成氨的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5)取樣,分離出催化劑后,用靛酚藍分光光度法分析溶液中NH4+濃度。
所述NH4+濃度采用UV-Vis紫外可見光譜儀進行分析,UV-Vis紫外可見光譜儀掃描波長范圍為500-800nm。
所述催化劑為三元堿式碳酸鉍BSC或負載金的三元堿式碳酸鉍Au-BSC。
所述催化劑與蒸餾水的質量比為1:1000~1:4000。
所述氮氣流速為5-50mL/min。
所述光照的光源為可見光氙燈,光照強度為1-5個太陽,1個太陽光強度為1W/cm2。
本發明的光催化合成氨的方法,實現了常溫常壓下的氨合成,在傳統光催化合成氨的基礎上,增加了超聲波攪拌的步驟,使原料充分混合,使催化劑與原料充分接觸,且能夠保證在合成過程中催化劑不會聚集成團,仍能保持較高的活性,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本發明的光催化合成氨的方法,產率高達12019.2微克/克催化劑,相當于Schrauzer提出的有工業化價值標準的8289倍,完全可以從成本方面、環保方面、工藝方面達到工業化生產的要求。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并不僅限于以下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常溫條件下,在玻璃管反應器中裝入20ml蒸餾水,N2流量為20mL/min,加入0.02g催化劑(負載金含量為56.0%)。太陽光強度為1個太陽。光照進行反應,每30min取樣5ml分析NH4+濃度,NH4+濃度采用UV-Vis紫外可見光譜儀進行分析。UV-Vis紫外可見光譜儀掃描波長范圍為500-800nm。
實施例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科技職業學院,未經南京科技職業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40317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