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水相懸浮法CPVC樹脂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0385788.1 | 申請日: | 2016-06-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5959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7-10 |
| 發(fā)明(設計)人: | 張學明;賈小波;孔秀麗;肖恩琳;李長春;張強;許永森;孫麗朋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8F14/06 | 分類號: | C08F14/06;C08F8/22;C08F8/00 |
| 代理公司: | 淄博佳和專利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7223 | 代理人: | 張雯 |
| 地址: | 255400 山東省淄博***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懸浮 cpvc 樹脂 制備 方法 | ||
一種水相懸浮法CPVC樹脂的制備方法,屬于化工原料技術領域。其特征在于,制備步驟包括:將多元醇水溶液使用噴霧裝置均勻噴灑于PVC樹脂的表面;再將噴灑多元醇的PVC樹脂均勻懸浮于去離子水聚合釜中,添加引發(fā)劑通入氯氣,進行氯化反應,通氯完成后,加入鏈終止劑,停止反應,洗滌、干燥即得。本發(fā)明針對CPVC樹脂水相懸浮法生產工藝特點,舍棄分散劑,對PVC樹脂先利用多元醇進行表面活化處理,再進行氯化反應,制備的CPVC樹脂氯含量及老化白度高、穩(wěn)定性能好,易塑化均勻,加工性能好。作為一種化工原料可廣泛應用于制造各種管材、板材、型材、片材、注塑件、泡沫材料等產品。
技術領域
一種水相懸浮法CPVC樹脂的制備方法,屬于化工原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CPVC樹脂是一種重要的高分子材料,根據(jù)分散介質的不同,CPVC的生產方法主要有三種:溶劑法、固相法和水相懸浮法,受環(huán)保、能耗、工藝等影響,溶劑法已基本淘汰,目前國內CPVC樹脂有固相法和水相懸浮法兩種生產方法,且以水相懸浮法為主,國際著名CPVC生產企業(yè)均以此方法為主。傳統(tǒng)的水相懸浮法CPVC樹脂生產工藝具體步驟如下,將PVC樹脂懸浮于水或鹽酸溶液中,加入引發(fā)劑和分散劑,攪拌使PVC樹脂懸浮于水相介質中,用氮氣置換反應釜內空氣,抽真空后,對反應釜升溫并通入氯氣,升溫至80℃-110℃,保持釜內壓力0.2MPa-0.6MPa,控制通氯速度,進行均勻氯化,達到規(guī)定通氯量后,停止通入氯氣,加入終止劑,終止反應,通過堿洗、水洗、離心、干燥,得到CPVC樹脂產品。
CPVC樹脂現(xiàn)有的水相懸浮生產技術中,需要加入與PVC樹脂皮膜功能相似成分的硅溶膠、羥丙基甲基纖維素、聚乙烯醇等分散劑中的一種或多種,使PVC樹脂均勻的懸浮于水相介質中。分散劑的加入會在氯化反應中部分接枝或吸附在樹脂顆粒的表面,形成樹脂皮膜,使樹脂的皮膜增厚致密。一方面阻礙了樹脂的深度氯化及氯化的均勻性,使CPVC樹脂結構存在缺陷;另一方面減弱了CPVC樹脂助劑吸收能力,使CPVC樹脂塑化均勻性差,加工困難,制品粗糙無光澤,物理機械性能存在不足。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皮膜少、易塑化的水相懸浮法CPVC樹脂的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水相懸浮法CPVC樹脂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備步驟為:
1)將多元醇配成質量百分比為10%-70%的多元醇水溶液;
2)將多元醇水溶液使用噴霧裝置均勻噴灑于PVC樹脂的表面;多元醇用量為PVC樹脂質量的0.4%-1%;
3)在攪拌作用下將噴灑多元醇的PVC樹脂均勻懸浮于去離子水聚合釜中,聚合釜中添加的PVC樹脂的質量為去離子水質量的10%-25%;
4)將引發(fā)劑加入聚合釜中PVC懸浮液中;
5)使用氮氣或者氯氣置換反應釜中的空氣后,反應釜升溫,同時開始通入氯氣,開始氯化反應,控制反應釜溫度90℃-110℃,反應釜壓力保持在0.2 MPa -0.4MPa;
6)通氯完成后,加入鏈終止劑,停止反應,洗滌、干燥即得;
所述多元醇的沸點不小于200℃,閃點不小于150℃,能夠與水任意比互溶。
本發(fā)明針對CPVC樹脂水相懸浮法生產工藝特點,舍棄分散劑,對PVC樹脂先利用多元醇進行表面活化處理,再進行氯化反應,此時PVC樹脂能夠快速、均勻的懸浮于水相中,而多元醇會迅速溶于懸浮水相中,不再使樹脂形成皮膜,也不影響CPVC樹脂助劑吸收能力,從而制備了皮膜少、熱穩(wěn)定性好、易塑化、綜合性能高的CPVC樹脂。所使用的多元醇環(huán)保無毒、高沸點、高閃點,氯化反應后接枝或吸附于CPVC樹脂的顆粒表面,除具有表面活化作用外,還具有一定的內潤滑作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經(jīng)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385788.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