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斜拉橋轉體施工稱重結構及稱重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377534.5 | 申請日: | 2016-05-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970835B | 公開(公告)日: | 2017-10-27 |
| 發明(設計)人: | 羅九林;梁志新;劉長勇;程慧林;邢鐵雷;呂鳳國;胡明;李聞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1D21/08 | 分類號: | E01D2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凱特來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260 | 代理人: | 鄭立明,趙鎮勇 |
| 地址: | 102600***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斜拉橋 轉體 施工 稱重 結構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橋梁施工稱重技術,尤其涉及一種斜拉橋轉體施工稱重結構及稱重方法。
背景技術
橋梁采用轉體施工時,沿梁軸線的豎平面內,由于球鉸體系的制作安裝誤差和梁體質量分布差異以及拉索、預應力張拉的程度差異,導致兩側梁段剛度不同,質量分布不同,從而產生不平衡力矩,使得懸臂梁段下撓程度不同。為了保證轉體過程中,體系平穩轉動,要求預先調整體系的質量分布,使其質量處于平衡狀態。以球鉸為矩心,順,反時針力矩之和為零,使轉動體系能平衡轉動,當結構本身力矩不能平衡時,需加配重使之平衡。即:
M左-M右=M配。
現今橋梁設計技術突飛猛進、高性能材料大量應用,使得橋梁設計跨度和轉體重量不斷刷新歷史記錄。超大噸位轉體橋梁不斷涌現,現今我國轉體重量最大達到2.2千噸,刷新了比利時Ben-Ahin橋1.96萬噸的世界記錄。超大的橋梁轉體重量,如何順利簡便的完成轉體前的稱重尤為重要。超大噸位轉體橋梁,若是采用轉盤下進行稱重,所需千斤頂噸位將達1000t以上,造成橋墩結構局部破壞的現象時有發生。噸位較大對調整橋梁的形態比較困難,比如大跨度斜拉橋,稱重時可能造成主塔變位難以調整等,造成局部破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設計合理、方法簡便、能有效降低稱重風險的斜拉橋轉體施工稱重結構及稱重方法。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發明的斜拉橋轉體施工稱重結構,其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是:
在主梁兩端分別設置鋼管臨時墩,所述鋼管臨時墩上設有分配梁,所述主梁與分配梁之間設有千斤頂頂升系統和應力傳感器。
本發明的上述的斜拉橋轉體施工稱重結構的稱重方法,所述稱重方法包括:
在主梁現澆支架拆除前安裝油泵,將承重千斤頂頂起至應力傳感器上的鋼板墊塊與主梁底面混凝土緊密接觸,并受力均衡,然后采用可調墊塊套入承重千斤頂的內缸,將承重千斤頂外油缸與應力傳感器底面的抄平墊板之間貼緊,使應力傳感器受力,承重千斤頂內缸不再參與受力;
按設計要求順序進行主梁現澆支架拆除,根據主梁現澆支架拆除過程中以及主梁現澆支架拆除后應力傳感器的反力,計算主梁梁體相對于轉盤中心的力矩M左和M右;
根據力矩差M左-M右=M配,計算精軋螺紋鋼的反壓力,并對精軋螺紋鋼進行張拉,施加反壓力,至主梁兩端稱重應力傳感器的反力值相對于轉盤中心的力矩相同;
然后,在需要反壓的梁端加配重,配重對于轉盤中心的力矩與反壓力對轉盤中心的力矩等效,配重添加同時對反壓力進行釋放,直至精軋螺紋不再受力。
由上述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斜拉橋轉體施工稱重結構及稱重方法,在梁端設置稱重結構,結構布置合理,可以有效的減小稱重力度。同時采用應力傳感器與千斤頂配合使用,設計合理、方法簡便、可以較為準確的對轉體結構進行稱重、降低轉體風險。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斜拉橋轉體施工稱重結構及稱重方法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斜拉橋轉體施工稱重結構及稱重方法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主梁;2、柱頂分配梁;3、柱頂墊塊;4、反壓分配梁;5、主分配梁;6、精軋螺紋鋼;7、配重千斤頂;8、可調墊塊;9、承重千斤頂;10、鋼板墊塊;11、應力傳感器;12、鋼管柱;13、連接系;14、錨栓;15、錨具;16、抄平墊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發明實施例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本發明的斜拉橋轉體施工稱重結構,其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是:
在主梁兩端分別設置鋼管臨時墩,所述鋼管臨時墩上設有分配梁,所述主梁與分配梁之間設有千斤頂頂升系統和應力傳感器。
所述分配梁包括柱頂分配梁、反壓分配梁和主分配梁,所述鋼管臨時墩包括兩側的鋼管柱和中部的鋼管柱,相鄰的鋼管柱之間通過連接系連接,所述兩側的鋼管柱的頂端設有柱頂墊塊,所述柱頂分配梁設于所述柱頂墊塊上,所述主梁設于所述柱頂分配梁上,所述主分配梁設于所述中部的鋼管柱的頂端,所述千斤頂頂升系統和應力傳感器設于所述主分配梁與主梁之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37753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