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含碳加氫改質(zhì)催化劑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0365738.7 | 申請日: | 2016-05-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44216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5-19 |
| 發(fā)明(設(shè)計)人: | 楊占林;姜虹;唐兆吉;彭紹忠;王繼鋒;溫德榮;孫立剛;王平 | 申請(專利權(quán))人: |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B01J29/78 | 分類號: | B01J29/78;B01J29/80;C10G45/1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728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一種 加氫 催化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1.一種加氫改質(zhì)催化劑,其特征在于:以催化劑的重量為基準(zhǔn),催化劑載體的含量為55.0wt%~94.5wt%,第VIB族金屬氧化物含量為5.0wt%~30.0wt%,第VIII族金屬氧化物含量為0.5wt%~15.0 wt%;
其中,所述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包括:首先制備催化劑載體,然后采用浸漬法負(fù)載加氫活性金屬組分,得到加氫改質(zhì)催化劑;其中催化劑載體的制備方法,包括:將水溶性硅油、可溶性助劑和碳前身物依次或同時引入氧化鋁基載體,制得催化劑載體;
其中,將水溶性硅油、可溶性助劑和碳前身物依次或同時引入氧化鋁基載體的引入方式為采用浸漬法;
其中,所述催化劑載體以重量為基準(zhǔn),分子篩的含量為3%~35%,氧化鋁的含量為55%~95%,碳的含量為0.4%~10%,由水溶性硅油引入載體中的硅含量以二氧化硅計占催化劑載體重量的0.2%~1.5%;可溶性助劑引入載體中的含量以氧化物計占催化劑載體重量的0.2%~10.0%;
其中,氧化鋁基載體以氧化鋁和分子篩為主要組分;所述可溶性助劑為含鋁、鋯、硼、鎂化合物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子篩為Y型分子篩和/或β分子篩,所述的分子篩為氫型分子篩。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催化劑,其特征在于:β分子篩性質(zhì)如下:SiO2/Al2O3摩爾比為30~150,比表面積400m2/g~750m2/g,總孔容0.30mL/g~0.55mL/g,紅外酸量0.1~0.8mmol/g;Y型分子篩性質(zhì)如下:SiO2/Al2O3摩爾比為5~50,比表面積450m2/g~800m2/g,總孔容0.30mL/g~0.60mL/g,紅外酸量0.2~0.9mmol/g。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劑,其特征在于:加氫改質(zhì)催化劑的性質(zhì)如下:比表面積為120~260 m2/g,孔容為0.20~0.60mL/g,紅外酸總量0.2~0.8mmol/g, B酸含量0.040~0.180 mmol/g, B酸與L酸的比值為0.30~1.00,大于450℃的強(qiáng)酸含量小于總酸量的18%。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劑,其特征在于:催化劑載體的性質(zhì)如下:比表面積為180~520m2/g,孔容為0.4~1.3mL/g,紅外酸總量0.3~0.9mmol/g, B酸含量0.050~0.200 mmol/g, B酸與L酸的比值為0.20~0.90,大于450℃的強(qiáng)酸含量小于總酸量的20%。
6.權(quán)利要求1至5任一催化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制備催化劑載體,然后采用浸漬法負(fù)載加氫活性金屬組分,得到加氫改質(zhì)催化劑,其中催化劑載體的制備方法,包括:將水溶性硅油、可溶性助劑和碳前身物依次或同時引入氧化鋁基載體,制得催化劑載體。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引入水溶性硅油和可溶性助劑的用量分別以氧化硅和氧化物計的摩爾比為0.02~25.0。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可溶性含鋁化合物是指硝酸鋁、氯化鋁、硫酸鋁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可溶性含鋯化合物是指硝酸鋯、四氯化鋯、氧氯化鋯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可溶性含硼化合物是指硼酸、五硼酸銨、四硼酸銨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可溶性含鎂化合物為乙酸鎂、氯化鎂、硝酸鎂、硫酸鎂化合物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碳前身物為至少含有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有機(jī)物。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經(jīng)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365738.7/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