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麥套種節水抗旱稻免耕栽培技術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335468.5 | 申請日: | 2016-05-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96788A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28 |
| 發明(設計)人: | 李明壽;羅利軍;楊學龍;趙洪陽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01G16/00 | 分類號: | A01G16/00;A01G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0000 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套種 節水 抗旱 稻免耕 栽培技術 | ||
1.麥套種節水抗旱稻免耕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包括麥田的選擇、品種的選擇、確定適宜播種期、種子處理、播種、套播期間的管理、適期收割、麥收后的苗期管理和分蘗期管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麥套種節水抗旱稻免耕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麥田的選擇:采用麥套稻的麥田首先必須是稻麥兩熟田塊,其次應當選用田間排灌方便、雜草少的平整麥田;畦寬應適當在2-2.5米。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麥套種節水抗旱稻免耕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品種的選擇:麥套種節水抗旱稻栽培應當選擇抗旱性和抗逆性強、早生快發的節水抗旱稻品種,生育期要適中江淮地區一般選擇“旱優73”、“滬優2號”節水抗旱稻;發芽率不低于87%,純度不低于99%,凈度不低于98%,含水率秈稻不超過13%。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麥套種節水抗旱稻免耕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確定適宜套播期:江淮地區一般選擇在5月15日~25日播種,稻齊苗水和麥灌漿水有機結合,稻麥共生期掌握在15~25天,也就是在小麥收獲前15~25天播種為合適;根據所選品種安全齊穗期、溫光條件適宜的地區,最遲還可以在前茬小麥收割前1天套播。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麥套種節水抗旱稻免耕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種子處理:麥套種節水抗旱稻栽培的種子處理與其他稻作栽培有所不同,只需曬種后,剔除混雜在種子中的草籽、病粒和雜質等,用清水漂去其中的秕粒,瀝干水后,進行拌種包衣;采用泡24小時后拌種包衣,催至露白即可,切記出芽,就可以進行播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麥套種節水抗旱稻免耕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播種包括播種量和播種方法;所述播種量為麥套種節水抗旱稻的播種量應該要比常規栽培的播種量有所增加,一般雜交節水抗旱稻每畝用種量為2.0-2.5千克,要求按照面積大小精確稱量稻種;所述播種方法為麥套節水抗旱稻栽培播種時,按照每畝15-20千克復合肥與2.0-2.5千克節水抗旱稻混合均勻,采用人工撒播的方法進行播種。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麥套種節水抗旱稻免耕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播期間的管理為節水抗旱稻播種后到小麥收割前,要注意保持田間土壤濕潤,確保種子能夠從土壤中吸收充足的水分,安全出苗;在灌溉條件允許條件下,播種的當天,就要對麥田灌溉一次“跑馬水”,要求一次性灌透,使全田土壤充分浸透,然后迅速排出,確保第二天日出之前溝內沒有積水。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麥套種節水抗旱稻免耕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適期收割為當小麥植株干枯變脆,籽粒變硬,就要及時進行機械收割了;收割前,提前清理疏通好麥田內外的溝系;在進行機械作業時,要盡量避免收割機在田間來回碾壓,防止對幼苗產生機械損傷;收割時,要求留15-20厘米左右的麥茬;粉碎的麥秸實行全部還田;為了防止秸稈堆積而影響種子出苗,收割結束后,要用鐵杈將麥秸向兩邊挑開,均勻覆蓋在田面上,小麥收割結束后,就進入苗期管理階段。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麥套種節水抗旱稻免耕栽培技術,其特征在于:所述麥收后的苗期管理為在麥、稻共生期間,待小麥收割后,應當及時上水,灌上一次跑馬水,促使稻苗進一步扎根立苗,以便達到安全齊苗;在3葉期,應當及時追施一次氮肥,促進苗肥苗壯和分蘗,每畝地施尿素5千克~10千克;秧苗細小柔嫩,很容易引起稻薊馬的集中危害;在秧苗一葉一心期,每畝選用l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30克,或70%吡蟲啉(艾美樂)水分散粒劑3-4克,兌水50千克均勻噴霧;雜草防除麥套稻地塊,雜草相對比較多,能否有效防除雜草是能否取得高產的關鍵;一般在秧苗 3-4葉期,每畝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60毫升加韓秋好100毫升兌水60千克噴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335468.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