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復合電極材料、其制備方法及應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0301475.3 | 申請日: | 2016-05-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59054B | 公開(公告)日: | 2019-12-03 |
| 發(fā)明(設計)人: | 王悅;梁明會;江鵬;張先鋒;魏航;李鑫;劉永廣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
| 主分類號: | H01G11/46 | 分類號: | H01G11/46;H01G11/32;H01G11/36;H01G11/40;H01G11/86;H01M4/583;H01M4/48 |
| 代理公司: | 11332 北京品源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鞏克棟<國際申請>=<國際公布>=<進入 |
| 地址: | 100190 北***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復合 電極 材料 制備 方法 應用 | ||
1.一種復合電極材料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將配體溶液與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混合,得到配合物溶液;
(2)將步驟(1)得到的配合物溶液與碳材料混合,使配體溶液揮發(fā),在碳材料表面原位生長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使得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均勻地以單層或亞單層的方式鋪展在碳材料表面,得到復合電極材料。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配體溶液包括氨水、甲胺溶液、三乙胺溶液、三甲胺溶液或乙二胺溶液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混合物。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配體溶液的質量百分濃度為1%~99.9%。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包括氧化鎳、氫氧化鎳、氧化錳、氫氧化錳、氧化鈷、氫氧化鈷、氧化釕、氫氧化釕、氧化銥、氫氧化銥、氧化釩、氫氧化釩、氧化銅、氫氧化銅、氧化鋅、氫氧化鋅、氧化鉛或氫氧化鉛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混合物。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為氧化鎳、氫氧化鎳、氧化錳、氫氧化錳、氧化鈷或氫氧化鈷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混合物。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配合物溶液的質量濃度為0.01-100mg/mL。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1)所述配合物溶液的質量濃度為0.1-10mg/mL。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所述碳材料包括活性炭、石墨烯、碳納米管、碳纖維或氧化石墨烯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混合物。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所述使配體溶液揮發(fā)的方式包括靜置揮發(fā)、攪拌揮發(fā)、超聲揮發(fā)、加熱揮發(fā)、真空揮發(fā)、吹掃揮發(fā)或凍干揮發(fā)中的任意一個步驟或至少兩個步驟的組合。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所述碳材料與步驟(1)所述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質量比為1:(0.001~5)。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所述碳材料與步驟(1)所述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質量比為1:(0.01~0.1)。
12.如權利要求1-11任一項所述方法制備得到的復合電極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電極材料的組成中,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均勻地以單層或亞單層的形式分布于碳材料的表面。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復合電極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電極材料的組成中,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的負載量為0.01%-99.99%。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3所述的復合電極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電極材料的組成中,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的負載量為0.1%-10%。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復合電極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電極材料的組成中,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的粒徑在納米級或微納米級。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復合電極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復合電極材料的組成中,金屬氧化物和/或金屬氫氧化物包括氧化鎳、氫氧化鎳、氧化錳、氫氧化錳、氧化鈷、氫氧化鈷、氧化釕、氫氧化釕、氧化銥、氫氧化銥、氧化釩、氫氧化釩、氧化鉛或氫氧化鉛中的任意一種或至少兩種的混合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未經(jīng)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301475.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