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具有呼吸功能的救生圈及具有該救生圈的救生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291029.9 | 申請日: | 2016-05-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52295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12 |
| 發明(設計)人: | 郭文銳 | 申請(專利權)人: | 郭文銳 |
| 主分類號: | B63C9/08 | 分類號: | B63C9/08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37221 | 代理人: | 趙妍 |
| 地址: | 250000 山東省濟***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具有 呼吸 功能 救生圈 救生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救援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具有呼吸功能的救生圈及具有該救生圈本體的救生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常見的水運交通工具當中,多備有救生圈和救生衣等救生裝置,來提高災難發生時落水人員的生還幾率。作為公知常識,人體在沒有食物與水的供給狀態下,視體能狀態差異,理論上能存活3-7天。但是當船員和/或游客落水后,即使穿著救生裝置,也多數會在8小時內溺亡。其主要原因為:人體借助救生裝置,可長時間漂浮于水面上,在風和浪的作用下,人體會四處漂浮,體力快速喪失,約4-6小時過后,人體到達生理極限,處于瀕死狀態,無力再與風和浪進行斗爭。而風和浪會將河水和/或海水吹向人體面部,造成嗆水,時間過長,即使人佩戴救生裝置處于漂浮的狀態下,也會發生溺亡。
因此,如何設計一種裝置,使意外發生時能夠使處于漂浮狀態的人長時間正常呼吸,防止溺亡,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具有呼吸功能的救生圈。本發明所提供的救生圈,其內部具有儲氣囊,能夠為落水者長時間提供空氣,并使其漂浮在水面上。作為更佳的結構,本發明還提供了包括該救生圈本體的救生裝置。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具有呼吸功能的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體,所述救生圈本體內設置有儲氣囊,儲氣囊分別與進氣管、出水管和出氣管相連通;儲氣囊內部設置有導向塊,導向塊具有導向孔,垂直于救生圈本體軸向的滑桿位于導向孔內,滑桿的兩端分別與一浮力球固定連接,且所述進氣管、滑桿和出水管的軸線重合;
所述進氣管和出氣管的另一端均外露于救生圈本體的上表面,出水管的另一端外露于救生圈本體的下表面;
其中,所述浮力球在外力的作用下與滑桿一同上下運動來改變進氣管或出水管與儲氣囊的連通狀態。
優選的,所述儲氣囊為多個,相鄰的儲氣囊被導氣管相連通。
優選的,所述出氣管為兩根,分別為第一出氣管及第二出氣管,第一出氣管的另一端外露于救生圈本體的上表面;第二出氣管的另一端外露于救生圈本體的下表面。
優選的,所述第一出氣管和第二出氣管的結構相同。
優選的,所述儲氣囊為圓球狀、橄欖球狀或長方體結構。
優選的,所述浮力球的外徑大于進氣管與儲氣囊的連通處。
優選的,所述浮力球的外徑大于出水管與儲氣囊的連通處。
優選的,所述儲氣囊為橡膠或硅膠材質的中空球體。
優選的,所述浮力球為中空結構的球體。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救生裝置,該救生裝置包括面罩和上述的救生圈,所述面罩具有能夠環繞并緊繃于人體頭部使面罩緊貼于人體面部的松緊帶,所述面罩通過連接管與上述具有呼吸功能的救生圈本體的出氣管相連通。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人體在借助本發明的救生圈漂浮于水面上時,將面罩緊扣于面部,瀕死狀態下能夠保持正常呼吸,防止溺亡,為獲得后續救援提供了保證,極大的提高了生還幾率;
(2)作為另一種方式,本裝置也可在游泳訓練和/或水中作業中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中救生圈本體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救生圈本體的反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側視圖;
圖4是圖1的透視圖;
圖5是本發明中救生圈的原理圖;
圖6是本發明的救生圈受下方浪頂起狀態下吸氣原理圖;
圖7是本發明的救生圈受上方浪覆蓋狀態下吸氣原理圖;
圖8是本發明的救生圈受上方浪覆蓋及下方浪頂起狀態下吸氣原理圖;
圖9是本發明中救生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的救生圈的倒置狀態圖;
圖中:1、救生圈本體,2、第一出氣管,3、進氣管,4、出水管,5、第二出氣管,6、浮力球,7、滑竿,8、導向塊,9、儲氣囊,10、松緊帶,11、面罩,12、連接管,13、導氣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一種具有呼吸功能的救生圈,包其結構如圖1-4所示:括救生圈本體1,所述救生圈本體1內設置有儲氣囊9,儲氣囊9分別與進氣管3、出水管4和出氣管相連通;儲氣囊9內部設置有兩個導向塊8,兩個導向塊8之間為導向孔,垂直于救生圈本體1軸向的滑桿7位于導向孔內,滑桿7的兩端分別與一浮力球6固定連接,且所述進氣管3、滑桿7和出水管4的軸線重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郭文銳,未經郭文銳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291029.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