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水稻深綠穗基因的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290045.6 | 申請日: | 2016-05-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338253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6-19 |
| 發明(設計)人: | 陳析豐;劉亞萍;沈佳弘;馬伯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C12N15/29 | 分類號: | C12N15/29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中成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12 | 代理人: | 金祺 |
| 地址: | 321004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稻 深綠 基因 應用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水稻深綠穗基因的用途:負調控稻穗中光合色素的含量;該水稻深綠穗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光合色素包括葉綠素、類胡蘿卜素。該水稻深綠穗基因還能負調控稻穗的凈光合速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個水稻穗色相關基因及其功能,屬于植物分子遺傳領域。
背景技術
光合作用是利用葉綠體中的葉綠素(Chlorophyll),在可見光照射下,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有機物。葉綠素含量在一定范圍內與光合速率成正相關。穗的光合作用對籽粒的生物量累積具有一定的作用,如麥穗光合作用對籽粒的貢獻可達10%~76%,而稻穗光合能力較弱,對籽粒的貢獻只有4%~23%,可見稻穗的光合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利用新優異基因,提高稻穗中葉綠素的含量,增加穗光合作用對籽粒的貢獻率,將可能更有效促地促進水稻高產。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水稻深綠穗基因的用途。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水稻深綠穗基因的用途,用于負調控稻穗中光合色素(包括葉綠素、類胡蘿卜素)的含量;該水稻深綠穗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 NO:1所示。
作為本發明的水稻深綠穗基因的用途的改進,用于負調控稻穗中光合作用的光能轉化效率。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具體如下:
本發明利用人工輻射誘變粳稻品種中花11,在突變體庫中獲得了一個罕見的深綠穗突變體,迄今在水稻中還未曾報道。與中花11的黃綠穗色相比,該突變體的穗色深綠(圖1),穗的葉綠素與類胡蘿卜素的含量顯著性增加(圖2),穗中光合作用的光系統II原初光能轉換效率也顯著性提高(圖3),對水稻穗的光合機理研究及其育種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將水稻深綠穗突變體與野生型品種巴香占雜交,F1表型為野生型。在F1自交的F2代群體中,野生型與突變型的比例經χ2檢驗符合3:1,表明深綠穗突變表型受一個隱性基因控制。利用圖位克隆技術,將目的基因定位水稻第1號染色體上物理距離為91kb的兩個分子標記之間。根據水稻基因組數據庫的注釋,將其中1個預測基因(登錄號:LOC_Os01g62060)確定為候選基因,通過RT-PCR分析表明該基因在野生型中表達,在深綠穗突變體中不表達(圖4)。為了驗證該基因的功能,構建LOC_Os01g62060基因的表達載體,遺傳轉化到水稻深綠穗突變體中,獲得相應的轉基因水稻植株,該轉基因植株的穗色恢復為野生型的黃綠色(圖5),證明該基因調控穗色深綠的功能,克隆了該基因。生物信息學分析表明該基因編碼的蛋白功能未知,與已知的葉綠素代謝、葉綠體發育、光合作用等途徑的相關基因沒有任何同源性,是一個沒有報道過的新功能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和潛在的應用價值。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圖1為水稻深綠穗突變體與對照中花11的穗色;
圖2為水稻深綠穗突變體與對照中花11穗的葉綠素a、葉綠素b、類胡蘿卜素含量,**表示t檢驗存在極顯著性(P0.01)差異,下同;
圖3為水稻深綠穗突變體與對照中花11穗的凈光合速率;
圖4為基因LOC_Os01g62060的RT-PCR表達分析,以持家基因Actin做為內參;
圖5為基因LOC_Os01g62060遺傳轉化水稻深綠穗突變體后的植株穗色。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水稻深綠穗突變體的獲得與種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師范大學,未經浙江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29004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