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先張法預應力鋼箱混凝土梁的制作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280747.6 | 申請日: | 2016-04-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926425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7-21 |
| 發明(設計)人: | 牟廷敏;范碧琨;康玲;孫才志;周孝軍;王瀟碧 | 申請(專利權)人: | 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 |
| 主分類號: | E01D2/04 | 分類號: | E01D2/04 |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師事務所51221 | 代理人: | 王蕓,熊曉果 |
| 地址: | 610041 四***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先張法 預應力 混凝土 制作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組合結構橋梁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先張法預應力鋼箱混凝土梁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現代山區高速公路建設,礙于地形狹窄、場地限制,一般都是采用梁橋結構。而現有的采用的混凝土簡支梁,由于梁體結構重量大、勞動強度高,其砂石材料用量大、環保型差,并且該混凝土梁的制作工藝,需要立模進行澆筑,其施工工藝的周期較長,需要養生、容易產生質量缺陷;由于其山區所架設的橋墩一般都比較高,增大了架梁的施工難度,同時山區的地質災害嚴重,混凝土梁承載能力和抗震性能不足。
因此,凾待一種施工難度低、梁承載能力和剛度較高的適用于山區高速公路的混凝土梁制作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現有混凝土梁重量大、施工周期較長、施工難度較大的不足,提供一種先張法預應力鋼箱混凝土梁的制作方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先張法預應力鋼箱混凝土梁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制作箱體,將上翼緣板和下翼緣板,以及所述上翼緣板和下翼緣板之間兩個腹板,焊接形成箱式結構件,并在所述箱式結構件兩端部分別焊接兩個封頭板,形成箱體;
步驟二、所述箱體內穿過若干根預應力鋼束,同時在所述箱體兩端分別設置兩個張拉板,將每根所述鋼束的兩端分別穿過兩個所述張拉板;
步驟三、張拉預應力鋼束,并將每根所述鋼束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個所述張拉板上;
步驟四、灌注混凝土,通過灌注口朝所述箱體內澆筑混凝土;
步驟五、放張預應力鋼束,待混凝土達到設計強度要求,放張預應力鋼束;
步驟五、切割預應力鋼束,拆下所述張拉板,完成鋼箱混凝土梁的制作。
該先張法預應力鋼箱混凝土梁的制作方法,采用了上翼緣板、下翼緣板腹板和封頭板焊接形成箱體,在箱體內穿過預應力鋼束,并通過設于箱體內兩側的張拉板張拉,然后載澆筑有混凝土,最后放張鋼束、切割完成鋼箱混凝土梁的制作;該方法相對現有的混凝土梁施工方法,其采用了將混凝土填充于鋼箱內,混凝土材料用量少、節能環保,更加輕型化、整體化、大塊件化程度高,可以大幅提高鋼箱混凝土梁的承載能力和剛度,同時還能提高梁的塑性及抗震性能;而且該梁不用采用混凝土模板,降低了施工難度,免去了混凝土養生等環節,施工周期短,更容易保證施工質量;采用先張法張拉預應力鋼束,能夠保障鋼束與混凝土粘結更可靠、可避免堵孔、灌漿質量等問題,提升預應力作用效果,尤其適用于山區高速公路梁橋的架設。
優選地,所述步驟一中箱式結構件是先將兩個所述腹板的一端焊接在所述下翼緣板上,然后再將兩個所述腹板的另一端焊接在所述上翼緣板上。
該箱體結構通過上翼緣板、下翼緣板、腹板和封頭板焊接而成,能夠提高箱體各部件工廠化、標準化制作,加工質量高。
優選地,所述步驟二中的所述張拉板通過螺栓連接在所述箱體端部。
優選地,所述箱體每端的張拉板與所述上翼緣板設有至少一個定位板,用于預應力鋼束張拉時和放張預應力時,使張拉板與鋼箱保持整體結構穩定性。
優選地,所述步驟三中的灌江口包括至少一個,均設于所述張拉板上,用于混凝土往箱體內進行澆筑。
優選地,所述步驟一中的所述箱體內設有至少一個導束板,每個所述導束板上設有用于穿過預應力鋼束的若干個孔。
該導束板上的孔用于對箱體內若干個預應力鋼束分束作用,每根鋼束穿過一個孔,通過導束板的承載,在箱體內澆筑混凝土時,使每根鋼束能夠保持不交叉,提高梁澆筑后的承載強度。
優選地,所述導束板焊接在所述箱體內,且所述導束板與所述箱體內壁設有若干個加勁肋。
優選地,所述孔均位于靠近所述下翼緣板的導束板一端上。
因為下翼緣板作為梁的承載部位,因此將孔設于導束板位于下翼緣板一端的位置,保證澆筑形成的鋼箱混凝土梁靠近下翼緣板一側的承載強度和剛度強于上翼緣板一側,符合實際使用需要。
優選地,每個所述導束板上的孔均勻分布。
優選地,每個所述導束板與所述封頭板相互平行設置。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未經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28074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