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裝車尾氣洗滌回收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272584.7 | 申請日: | 2016-04-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49703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7-13 |
| 發明(設計)人: | 李長勝;胡波;吳寬;陳清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家港市華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53/14 | 分類號: | B01D53/14;B01D53/02;C07C31/12;C07C31/125;C07C29/74;C07C29/76;C07C47/02;C07C45/78;C07C45/79 |
| 代理公司: | 蘇州潤桐嘉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61 | 代理人: | 韋宇昕 |
| 地址: | 215634 江蘇省蘇州市張***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裝車 尾氣 洗滌 回收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化工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丁辛醇項目中裝車尾氣洗滌回收的方法。
背景技術
丁醇和辛醇由于可以在同一套裝置中用羥基合成的方法生產,故習慣稱為丁辛醇。丁醇和辛醇均為無色透明、易燃的油狀液體,具有特殊氣味,能與水及多種化合物形成共沸物,均有中等毒性。丁辛醇是合成精細化工產品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生產增塑劑、溶劑、脫水劑、消泡劑、分散劑、浮選劑、石油添加劑及合成香料等。
目前世界范圍內新建的丁辛醇裝置均采用改性銠系催化劑低壓羰基合成法,以丙烯、合成氣和氫氣為原料,在催化劑作用下生成混合丁醛,分離出催化劑循環使用,分離出正/異丁醛經加氫生成正丁醇和異丁醇,經精餾分離得到正丁醇和異丁醇產品;正丁醛在氫氧化鈉的催化作用下縮合脫水生成辛烯醛,辛烯醛加氫生產出粗辛醇,經過精餾得到產品辛醇。
丁辛醇裝置排放的廢氣主要指工藝廢氣,其來源是①羰基合成馳放氣,主要成分為氫氣、甲烷、丙烯、丙烷等,是為了防止系統內惰性氣體和丙烷積累而進行的排放,其中的丙烯、丙烷和丁醛可以回收,回收后的尾氣再送火炬燃燒;②辛烯醛、丁醛加氫馳放氣,主要成分為氫氣和甲烷等,是為了防止系統惰性氣體的積累而進行的排放,其中的氫氣可以回收,尾氣再送火炬燃燒;③火炬氣,是各工段產生的調壓氣、泄壓氣,主要成分為氫氣、甲烷、氮氣和烴類,均送火炬燃燒;④產品裝車時的低壓排放尾氣,排放的尾氣中含有丁醛、丁醇、辛醇等污染環境的有機物,且由于排放壓力低,含有氧氣等,使得很難進入火炬系統處理。
針對目前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了低壓尾氣吸收方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低壓尾氣吸收的方法,用來處理丁辛醇產品裝車低壓尾氣中的有機物。該洗滌回收裝置包括噴射器、吸收塔、吸附裝置、循環泵及控制系統等。裝車站來的低壓尾氣經過噴射器增壓至0.6-0.8MPa后進入吸收塔,用來自殘液回收裝置的C8、C12重組分溶液進行吸收,吸收了丁醛和丁醇的C8、C12重組分溶液用泵輸送至殘液回收系統進行分離回收。未能由C8、C12重組分溶液吸收的不凝氣等由塔頂排至活性炭吸附裝置,吸附其中少量(10-20ppm)的丁醛、丁醇、辛醇等,剩余氣體達標后排放至大氣。
該方法采用穩定可靠的吸收技術回收丁醛、丁醇、辛醇,每年可以回收大量的丁醛等產品,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大大減少了VOC的排放,減輕了企業的環保負擔。
附圖說明
圖1洗滌回收方法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采用本發明提供的洗滌回收裝置(包括噴射器、吸收塔、吸附裝置、循環泵及控制系統等)。裝車站來的低壓尾氣經過噴射器增壓至0.6MPa后進入吸收塔,用來自殘液回收裝置的C8、C12重組分溶液進行吸收,吸收了丁醛和丁醇的C8、C12重組分溶液用泵輸送至殘液回收系統進行分離回收。未能由C8、C12重組分溶液吸收的不凝氣等由塔頂排至活性炭吸附裝置,吸附其中剩余的10ppm的丁醛、丁醇、辛醇等,剩余氣體達標后排放至大氣。
實施例2
采用本發明提供的洗滌回收裝置(包括噴射器、吸收塔、吸附裝置、循環泵及控制系統等)。裝車站來的低壓尾氣經過噴射器增壓至0.8MPa后進入吸收塔,用來自殘液回收裝置的C8、C12重組分溶液進行吸收,吸收了丁醛和丁醇的C8、C12重組分溶液用泵輸送至殘液回收系統進行分離回收。未能由C8、C12重組分溶液吸收的不凝氣等由塔頂排至活性炭吸附裝置,吸附其中剩余的20ppm的丁醛、丁醇、辛醇等,剩余氣體達標后排放至大氣。
實施例3
采用本發明提供的洗滌回收裝置后,丁辛醇項目VOC排放降低30%,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環保負擔。
實施例4
國內某丁辛醇項目采用本發明提供的洗滌回收裝置后,每年可多回收丁醛、丁醇、辛醇等共計5萬噸,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家港市華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張家港市華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272584.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