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柱翼緣后張拉鋼與混凝土部分組合框架?鋼板剪力墻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230590.6 | 申請日: | 2016-04-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56236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2-27 |
| 發明(設計)人: | 于金光;鄭春明;王雪軍;郝際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
| 主分類號: | E04B2/58 | 分類號: | E04B2/58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權 |
| 地址: | 710055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柱翼緣后張拉鋼 混凝土 部分 組合 框架 鋼板 剪力 結構 | ||
1.一種柱翼緣后張拉鋼與混凝土部分組合框架-鋼板剪力墻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內填鋼板墻(1)、柱H型鋼(3)、梁H型鋼(12)、第一鋼絲(6)、第二鋼絲(7)、若干第一鋼套管(8)及若干第二鋼套管(9),柱H型鋼(3)固定于內填鋼板墻(1)的側面,梁H型鋼(12)固定于內填鋼板墻(1)的頂部;
柱H型鋼(3)由第一翼緣(4)、第二翼緣(5)及腹板組成,其中,腹板的兩端分別與第一翼緣(4)側面的中部及第二翼緣(5)側面的中部相連接;
第一翼緣(4)上均開設有若干N對第一通孔,第二翼緣(5)上均開設有若干N對第二通孔,第一翼緣(4)的兩端分別開設有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第二翼緣(5)的兩端分別開設有第五通孔及第六通孔,各第一鋼套管(8)的兩端分別與第一翼緣(4)的下表面及第二翼緣(5)的上表面相連接,各第二鋼套管(9)的兩端分別與第一翼緣(4)的下表面及第二翼緣(5)的上表面相連接;
第一個第一鋼套管(8)的一端正對第三通孔,第一個第一鋼套管(8)的另一端正對第一對第二通孔中一個第二通孔,第k個第一鋼套管(8)的兩端分別正對第k-1對第二通孔中一個第二通孔及第k對第一通孔中的一個第一通孔,第j個第一鋼套管(8)的兩端分別正對第j-1對第一通孔中的一個第一通孔及第j對第二通孔中的一個第二通孔,其中,k為偶數,j為奇數,其中2≤k<N,1<j<N,最后一個第一鋼套管(8)兩端分別正對最后一對第二通孔中的一個第二通孔及第四通孔;
第一個第二鋼套管(9)的兩端分別正對第五通孔及第一對第一通孔中的一個第一通孔,第a個第二鋼套管(9)的兩端分別正對第a-1對第一通孔中的一個第一通孔及第a對第二通孔中的一個第二通孔,第b個第二鋼套管(9)的兩端分別正對第b-1對第二通孔中的一個第二通孔及第b對第一通孔中的一個第一通孔,最后一個第二鋼套管(9)的兩端分別正對最后一對第一通孔中的一個第一通孔及第六通孔,其中a為偶數,b為奇數,且2≤a<N,1<b<N;
第一鋼絲(6)的一端穿過第三通孔固定于第一翼緣(4)的上表面上,第一鋼絲(6)的另一端依次穿過各第一鋼套管(8)以及其正對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后穿出第四通孔固定于第一翼緣(4)的上表面;
第二鋼絲(7)的一端穿過第五通孔固定于第二翼緣(5)的下表面上,第二鋼絲(7)的另一端依次穿過各第二鋼套管(9)以及其正對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穿出第六通孔固定于第二翼緣(5)的下表面上;
第一翼緣(4)與第二翼緣(5)之間填充有混凝土(2),各第一鋼套管(8)及第二鋼套管(9)包裹于混凝土(2)中;
第一鋼套管(8)與第一翼緣(4)及第二翼緣(5)之間的夾角α均為30°-60°,第二鋼套管(9)與第一翼緣(4)及第二翼緣(5)之間的夾角α均為30°-60°;
L,h分別為框架的長度和高度,Ab,Ac分別是鋼框架的梁柱的橫截面面積,tp為內填鋼板墻的厚度,NR為沿層高均勻分布的橫向撐桿數量,AR為橫向撐桿橫截面面積,Ic為框架柱截面慣性矩。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未經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230590.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