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利用支撐液膜技術捕捉染色廢水中染料的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610227643.9 | 申請日: | 2016-04-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858810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3-19 |
| 發(fā)明(設計)人: | 劉曉蕓;姚慶才;陳小利;阮鐵民;孫思恒;殷臨浩;鄧斐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絲科院輕紡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44 | 分類號: | C02F1/44;B01D69/10;C02F103/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達星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崔自京 |
| 地址: | 311305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染色廢水 染料 捕捉 支撐液膜 資源循環(huán)利用 非金屬材料 強堿性溶液 殘余染料 深度回收 反洗液 連續(xù)化 微孔膜 有效地 支撐膜 膜液 酸化 應用 | ||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利用支撐液膜技術捕捉染色廢水中染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通過以一種非金屬材料微孔膜為支撐膜,捕捉基為膜液相,強堿性溶液為反洗液,對酸化后的染色廢水中染料通過攪拌或循環(huán)后進行分離的方法。本發(fā)明的方法能夠有效地分離染色廢水中殘余染料,達到資源循環(huán)利用的目的,捕捉效率可達95%以上;易于工程連續(xù)化應用,可實現資源深度回收利用。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利用支撐液膜技術捕捉染色廢水中染料的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是一個紡織印染大國,而目前困擾該行業(yè)向前發(fā)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大量廢水的排放問題,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印染行業(yè)是耗水大戶,平均每生產1噸紡織印染產品需要消耗60-100噸的水,同時印染企業(yè)也是排污大戶,其廢水排放量占紡織工業(yè)廢水排放量的80%。印染廢水的回用率很低,即使采用了最新先進的中水回用技術,實際生產中通常也只有30-40%左右,是所有行業(yè)中水回用率較低的行業(yè)。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以及國際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理論以及實踐上已取得了重要突破。如微膠囊染料染色印花技術、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技術,以及D5(十甲基環(huán)五硅氧烷)非水介質染色技術等,但由于技術以及成本等眾多原因目前均未在印染行業(yè)得到較普遍的應用。
支撐液膜技術是一種高選擇性膜分離技術,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黎念之博士在用環(huán)法測定界面張力時發(fā)現了相當穩(wěn)定的界面膜,由此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型膜分離方法,并導致了后來各種新型液膜的發(fā)明。支撐液膜技術自出現以來,特別是近十年來,該技術已被用于分金屬離子、稀土元素、有機酸、含酚廢水和氣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但截至目前,支撐液膜技術還較少甚至沒有在印染廢水的處理中得到應用。
膜分離技術應具備高滲透性、高選擇性以及高穩(wěn)定性的基本性能,尤其是支撐液膜的高穩(wěn)定性能,而影響支撐液膜穩(wěn)定性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膜兩側的壓力差,液膜界面因剪切力而被乳化,液膜孔被阻塞、滲透壓等。而迄今所開發(fā)的大多數液膜材料中,很難同時具備這幾種性能,從而得不到較廣泛的工業(yè)應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利用支撐液膜技術捕捉染色廢水中染料的方法,本發(fā)明的方法能夠有效地分離染色廢水中殘余染料,達到資源循環(huán)利用的目的,捕捉效率可達95%以上;易于工程連續(xù)化應用,可實現資源深度回收利用。
本發(fā)明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利用支撐液膜技術捕捉染色廢水中染料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通過以一種非金屬材料微孔膜為支撐膜,捕捉基為膜液相,強堿性溶液為反洗液,對酸化后的染色廢水中染料通過攪拌或循環(huán)后進行分離的方法。
所述的非金屬材料微孔膜采用無機非金屬膜、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玻璃纖維膜,中空纖維膜中的一種,其中膜孔徑為0.01-10um。
所述的無機非金屬膜優(yōu)選為陶瓷膜,且其膜孔徑優(yōu)選為0.1-5um。
所述的捕捉基為三烷基叔胺、白火油的混合物,三烷基叔胺的結構式為:式中a、b、c的范圍為:1≤a、b、c≤18。
所述的三烷基叔胺的結構中優(yōu)選a=12,b=8,c=12。
所述的強堿性溶液為燒堿或氫氧化鉀或燒堿、氫氧化鉀的混合物,其中強堿性溶液的氫氧根離子濃度為0.01-1mo/L。
所述的染色廢水為直接染料染色廢水、活性染料染色廢水、酸性染料染色廢水、分散染料染色廢水中的一種或多種的混合廢水。
所述的染色廢水為活性染料染色廢水。
所述的攪拌或循環(huán)時間為0.5-5h。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絲科院輕紡材料有限公司,未經浙江絲科院輕紡材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227643.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