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多層次螺旋管太陽能蒸汽發生器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220898.2 | 申請日: | 2016-04-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57631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7-13 |
| 發明(設計)人: | 何紹木;張新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紹興文理學院 |
| 主分類號: | F22B1/00 | 分類號: | F22B1/00;F22B37/26;F24J2/34;F24J2/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億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湯東鳳 |
| 地址: | 312000 ***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多層次 螺旋管 太陽能 蒸汽 發生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太陽能發電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多層次螺旋管太陽能蒸汽發生器。
背景技術
太陽能作為新型的無污染能源,具備廣闊的前景,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太陽熱電因清潔、安全等優點在能源比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蒸汽發生器是太陽熱電廠的核心部件,具有“心臟”之稱,現有的蒸汽發生器采用單個螺旋狀的盤管結構,即該盤管從下往上螺旋而上,該盤管為一體式結構,有以下兩個問題:一、如果出現盤管泄漏,因盤管間隙小而無法修復,導致需要更換整個盤管,成本較高;二、盤管的熱交換面積不足,熱交換效率不高,急需改進。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多層次螺旋管太陽能蒸汽發生器,結構簡單,維修更換方便成本低,同時熱交換效率高。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多層次螺旋管太陽能蒸汽發生器,包括兩端開口的中空的圓柱形的筒體,所述筒體的上下端分別設有上封頭和下封頭,所述筒體內設有位于筒體內部邊緣的第一直通管和位于筒體內部中心的第二直通管,筒體內從上往下等間隔設有多個螺旋管,所述螺旋管為在一個平面上螺旋彎曲的管,螺旋管的外端連通第一直通管,螺旋管的內端連通第二直通管,所述筒體內壁一側設有上下相對的兩個固定板,所述第一直通管固定在兩個固定板之間,所述筒體內壁另一側設有上下等間隔分布的多個支撐塊,每個螺旋管的一側位于對應的支撐塊上,所述筒體和上封頭之間設有第一汽水分離板,所述第二直通管的頂端通過連接柱連接第一汽水分離板。
所述第一直通管的底部連接有伸出下封頭的進油管,第二直通管的側壁靠近頂端處設有伸出筒體的出油管。
所述下封頭底部中心處設有進水管,下封頭底部邊緣周向均布多個支腳。
所述上封頭頂部中心處設有出汽管,上封頭內部中心對應出汽管處設有第二汽水分離板。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每一層的螺旋管為在一個平面上螺旋彎曲的管,使得該螺旋管所占筒體內部的面積較大,大大提高了熱交換效率;同時螺旋管發生泄漏時只需單獨對某層的螺旋管進行維修或更換,成本低,且上下相鄰的兩層螺旋管隔開了一定的距離,使得維修過程更加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筒體的局部俯視圖。
圖中:筒體1、上封頭11、下封頭12、支腳13、第一直通管2、固定板21、進油管22、第二直通管3、出油管31、連接柱32、螺旋管4、支撐塊41、第一汽水分離板5、進水管6、出汽管61、第二汽水分離板6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的說明。
如圖1、圖2所示,多層次螺旋管太陽能蒸汽發生器,包括兩端開口的中空的圓柱形的筒體1,所述筒體1的上下端分別設有上封頭11和下封頭12,上封頭11和下封頭12均為圓弧形結構,方便導流。
所述筒體1內設有位于筒體1內部邊緣的第一直通管2和位于筒體1內部中心的第二直通管3,筒體1內從上往下等間隔設有多個螺旋管4,所述螺旋管4為在一個平面上螺旋彎曲的管,螺旋管4的外端連通第一直通管2,螺旋管4的內端連通第二直通管3,每層的螺旋管4經過多次螺旋彎曲,整體的換熱面積大,大大提高了熱交換效率;同時螺旋管4發生泄漏時只需單獨對某層的螺旋管4進行維修或更換,成本低;且上下相鄰的兩層螺旋管4隔開了一定的距離,使得維修過程更加方便。
所述筒體1內壁一側設有上下相對的兩個固定板21,所述第一直通管2固定在兩個固定板21之間,該設置使得第一直通管2的固定較為方便,同時也不會對螺旋管4造成影響,位于下方的固定板21上開設供進油管22穿過的孔。
所述筒體1內壁另一側設有上下等間隔分布的多個支撐塊41,每個螺旋管4的一側位于對應的支撐塊41上,使得每層的螺旋管4形成第一直通管2、第二直通管3和支撐塊41這三個支撐連接點,運行時更加可靠。
所述筒體1和上封頭11之間設有第一汽水分離板5,所述第二直通管3的頂端通過連接柱32連接第一汽水分離板5,第一汽水分離板5可以初步分離蒸汽中混合的水珠,同時能加強筒體1和上封頭11之間的結構強度,還能起到對第二直通管3進行定位的作用。
所述第一直通管2的底部連接有伸出下封頭12的進油管22,第二直通管3的側壁靠近頂端處設有伸出筒體1的出油管31。導熱油從進油管22進入第一直通管2后沿著每層的螺旋管4進入第二直通管3,最終從出油管31流出進行循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紹興文理學院,未經紹興文理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22089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立式蒸汽發生器
- 下一篇:一種循環利用蠟液的柵欄式燭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