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聲振雙控延時話筒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216706.0 | 申請日: | 2016-04-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44392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7-06 |
| 發明(設計)人: | 蔡華翔 | 申請(專利權)人: | 蔡華翔 |
| 主分類號: | H04R1/08 | 分類號: | H04R1/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聲振雙控 延時 話筒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延時關閉的話筒,能通過判斷環境的聲音與振動,在有聲音或振動時開啟話筒。
背景技術: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話筒成為了隨處可見的電聲器材,在學校、公司等場所普及。然而,傳統的話筒僅僅采集了聲波,通過聲波作用到電聲元件上產生電壓,再轉為電能用于各種擴音設備中,并不具備自動關閉的能力,常常因為使用者遺忘關閉而浪費能量。有關話筒的現有專利主要聚焦在頻率的響應能力、音質的提高,很少有自動關閉的功能。
發明內容:
為了能夠真正起到聲音振動雙重控制、延時關閉的功能,實現節能的效果,該話筒必須做到以下要求:
1.能準確捕捉聲音信號與振動信號,在信號強度足夠時保持話筒開啟。
2.當聲音微弱并無振動時,延時一段時間后關閉話筒。
3.話筒的結構設計應人性化,符合人們的日常使用習慣。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利用話筒已有的電路(聲音傳感器、信號放大器等)得到一個與聲音信號相關的電平,并對該信號進行放大縮小。與此同時,在話筒頭部安裝一個簡易的振動傳感器,可利用透射式光敏傳感器制作,得到一個與振動相關的電平。
利用TTL555芯片搭建一個1min延時電路,將聲音、振動兩個電平信號通過‘或’電路輸入555延時電路,延時電路的輸出電壓控制繼電器的開斷。當振動傳感器捕獲到振動信號,或聲音傳感器得到的一個強于人體發聲的聲音信號(即音箱等擴音器在工作)時,延時電路得到一個高電平,從而使繼電器閉合,話筒開啟,若此時使用者發聲,音箱等擴音器發出較大分貝的聲音。只要第二個聲音信號或振動信號在1min之內到來,繼電器就可以持續閉合,保證話筒的正常使用;而當1min之后依然沒有第二個聲音信號或振動信號到來,則延時電路輸出低電平,使繼電器斷開,關閉話筒。如果需要再次啟用話筒,只需提供一個振動信號,如輕輕拍擊話筒,這符合人們使用話筒的習慣。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使用者遺忘關閉電源或有較長時間不使用話筒時,可以關閉話筒節省電能,重新啟用話筒只需輕輕拍擊話筒,現今人們在使用話筒遇到故障時,也會嘗試拍擊話筒,故此,該設計十分人性化。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附圖1是本發明各模塊的關系圖。
附圖2是信號檢測、延時與開斷電路。
附圖3是振動傳感器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4是振動傳感器的安裝部位示意圖。
圖中,
①聲音信號檢測與放大電路
②話筒原有設備的聲音傳感器
③振動信號檢測與放大電路
④‘或’門
⑤TTL555延時1min電路
⑥繼電器(關斷電路)
⑦話筒原有的基本電路
⑧透射式光敏傳感器
⑨彈簧片
⑩遮光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話筒已有電路接收到的聲音信號經過增強或減弱后與振動信號通過‘或’門輸入延時電路,延時電路控制繼電器的開斷。具體電路見圖2。在聲音信號檢測與放大電路(①)中,話筒原有設備的聲音傳感器(②)接受到聲音信號后,通過三極管放大得到一個電壓信號,這是話筒已有電路。為了判斷是人聲還是音箱等擴音器發出的聲音(分貝不同,信號強度不同),需要將該信號做適當的增強或減弱。振動信號檢測與放大電路(③)檢測振動信號,見圖3,當有振動時,彈簧片(⑨)上下擺動,遮光片(⑩)不再能遮光,透射式光敏傳感器(⑧)接收到光信號,從而輸出一個高電平。聲音信號檢測與放大電路輸出的電平與振動信號檢測與放大電路輸出的電平通過‘或’門(④)后輸入TTL555延時1min電路(⑤)。當兩個信號中有一個為高電平時,延時電路開通,同時繼電器(⑥)閉合,只要第二個聲音信號或振動信號在1min之內到來,繼電器就可以持續閉合,保證話筒(⑦)的正常使用。圖4為振動傳感器的安裝部位示意圖,將振動傳感器安裝在話筒頭部,只需輕輕拍擊話筒,就可以啟用話筒。本發明中,聲音信號主要用于維持話筒的正常使用,振動信號主要用于話筒的重新啟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蔡華翔,未經蔡華翔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21670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