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肋生鹽弧菌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205920.6 | 申請日: | 2016-04-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24075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4-09 |
| 發明(設計)人: | 曲凌云;田欣欣;杜光訊 | 申請(專利權)人: |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12N1/20 | 分類號: | C12N1/20;A01N63/02;A01P15/00;C12R1/01 |
| 代理公司: | 青島海昊知識產權事務所有限公司 37201 | 代理人: | 曾慶國 |
| 地址: | 266061 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肋生鹽 弧菌 | ||
本發明提供一種肋生鹽弧菌(Salinivibrio costicola)YCSC6,其保藏號為CGMCC No.11730。本發明的肋生鹽弧菌用于制備預防或治療盾纖毛蟲病的制品。本發明的肋生鹽弧菌與海水魚類盾纖毛蟲病原共培養時,能夠在12小時內殺滅共培養體系中98%以上的盾纖毛蟲。經過連續多代培養,其殺蟲效果穩定。該菌株的發現為防治海水魚類盾纖毛蟲病提供了一種新的生防菌株。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微生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肋生鹽弧菌。
背景技術
盾纖毛蟲是海水鲆鰈魚類育苗后期最為常見危害也最大的疾病。主要發生于幼魚伏底后全長2-15cm的幼魚,報道顯示,我國各地工廠化養殖車間從12~26℃均可出現盾纖毛蟲病,幾乎全年均可發病。由于海水養殖業中的病害問題,一直是影響著水產品養殖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因纖毛蟲原生動物所致的病害,其發生近年來愈加頻繁,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盾纖毛蟲屬一種兼性寄生纖毛蟲,可在水體中自由生存,以細菌和有機碎屑為食,入侵養殖動物體后,破壞組織和細胞,發蟲高峰期為春、秋,當蟲侵入到腦顱內后,可能引起大批死亡。盾纖毛蟲病發病兇猛,控制不力會出現90%以上的死亡率。目前我國海水魚工廠化養殖中所發現的盾纖類纖毛蟲主要有弗州擬尾絲蟲、蟹棲異阿腦蟲、指狀擬舟蟲、水滴偽康纖蟲、貪食邁阿密蟲。為防控盾纖毛蟲病對我國海水魚養殖產業的危害,國內多家單位針對盾纖毛蟲進行了防治藥物的篩選,但目前水產上對該病的治療仍集中于福爾馬林、硫酸銅、硫酸鋅的使用,這些藥物基本作用于蛋白變性,其雖然可以殺死水體中盾纖毛蟲,但很難根治殺死在魚體內的盾纖毛蟲,而且這些藥物對魚和人體細胞沒有鑒別能力,同樣可以發揮作用,引起嚴重后果,另外中國專利文獻CN1762460A、CN103349747A公布了兩種中草藥配方的防治牙鲆盾纖毛蟲病的中藥制劑,山東省海水養殖所曾經報道可用口服三甲氧芐氨嘧啶(TMP)防治大菱鲆體內感染的盾纖毛蟲。
隨著現代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的發展以及它們在藥物中的應用,高效、低毒、無殘留的微生物防治已成為生物農藥研制中較為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在自然界,存在著許多對病原害蟲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利用這種致病性來防治病原害蟲是一種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微生物殺蟲劑就是利用微生物的活體及其代謝產物制成的。從微生物中篩選出施用方便、藥效穩定、對人、養殖動物和環境安全的菌種,進行工業規模的生產開發,從而制成微生物殺蟲劑。微生物殺蟲劑的特點主要是對脊椎動物、人體和環境無害,且防病對象不易產生抗藥性,微生物殺蟲劑可以說是一種環保生物農藥。另外微生物在生態環境中定植后可以自然繁殖,長期發揮殺滅病原害蟲的目的,這是任何其它藥物所不具備的特點。開展海水魚類病原性盾纖毛蟲的微生物防治技術,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和現實的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對海水魚類病原性盾纖毛蟲有強殺滅活性的肋生鹽弧菌,從而彌補現有技術的不足。
本發明提供的肋生鹽弧菌(Salinivibrio costicola)YCSC6,已于2015年11月25日保藏到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3號的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號為CGMCC No.11730。
該肋生鹽弧菌(Salinivibrio costicola)YCSC6具有如下特征:
該菌為革蘭氏陰性菌,其接觸酶反應為弱陽性,氧化酶反應為陰性,在MA培養基(Difco,貨號:212185)上形成微黃色菌落,菌落圓形表面光滑;該菌可利用葡萄糖、甘露醇、N-乙酰-葡萄糖胺、麥芽糖、蘋果酸、D-核糖、D-果糖、L-山梨糖。
本發明的肋生鹽弧菌用于制備預防或治療盾纖毛蟲病的制品。
本發明的肋生鹽弧菌與海水魚類盾纖毛蟲病原共培養時,能夠在12小時內殺滅共培養體系中98%以上的盾纖毛蟲。經過連續多代培養,其殺蟲效果穩定。該菌株的發現為防治海水魚類盾纖毛蟲病提供了一種新的生防菌株。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未經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205920.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