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投影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182350.3 | 申請日: | 2016-03-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828054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1-30 |
| 發明(設計)人: | 盧仁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佳世達光電有限公司;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N9/31 | 分類號: | H04N9/31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011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投影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投影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音響且音響播放時不會與投影裝置的殼體產生共振的投影裝置。
背景技術
投影裝置是一種可以將圖像或者視頻投射到屏幕上的設備,達到大屏幕的投影顯示方式來提供收看者極佳的呈現與視覺效果。為了增加投影裝置的附加價值,在投影裝置的內部加入了發聲裝置,以使投影裝置在提供視覺體驗的同時提供較佳的聽覺體驗,即同時提供給使用者良好的視聽體驗,進一步提高用戶體驗。
但是,將發聲裝置加入投影裝置中,即使使得發聲裝置不與殼體的側壁和頂部接觸,但由于發聲裝置受重力而需要殼體提供一個支撐力,因此發聲裝置還是會不可避免的與殼體的底部接觸,而投影裝置的殼體的底部與音響接觸,會造成以下問題:當發聲裝置在播放聲音時,發聲裝置的振動會帶動與其接觸的投影裝置的振動,即投影裝置會與發聲裝置產生共振,造成雜音或者影響投影裝置的顯示功能。因此,將發聲裝置加入投影裝置內部,需要避免發聲裝置在播放時與投影裝置產生共振,實現在發聲裝置提供良好聽覺體驗的同時,又不影響投影裝置的正常顯示畫面功能。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新的投影裝置,以克服上述缺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投影裝置,通過使發聲裝置與投影裝置之間產生間隙,來避免發聲裝置與投影裝置因為接觸而產生共振。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放置于第一平面上,該電子裝置包括:
殼體,具有多個側壁以及相對的頂部與底部,該底部設置有第一支撐結構和第一結合部,該第一支撐結構支撐該殼體于該第一平面上,且該底部具有第一底面;以及
發聲裝置,設置于該殼體內部且不與該多個側壁和該頂部接觸,該發聲裝置具有第二底面,該第二底面與該第一底面相對,且該第二底面設置有第二支撐結構,該第二支撐結構與該第一結合部對應設置,其中該第二支撐結構可藉由該第一結合部伸出該底部,以與該第一平面相配合;
其中,該電子裝置處于第一狀態時,該第一底面與該第二底面接觸;該電子裝置處于第二狀態時,該第一底面與該第二底面之間具有間隙。
較佳的,該第一支撐結構為可調結構,通過調整該第一支撐結構使該電子裝置選擇性處于該第一狀態或者該第二狀態;或者,該第二支撐結構為可調結構,通過調整該第二支撐結構使該電子裝置選擇性處于該第一狀態或者該第二狀態;或者,該第一支撐結構和該第二支撐結構均為可調結構,通過調整該第一支撐結構和該第二支撐結構使該電子裝置選擇性處于該第一狀態或者該第二狀態。
較佳的,當該電子裝置處于該第一狀態時,該第一支撐結構接觸該第一平面,該第一底面與該第二底面接觸,該第二支撐結構藉由該第一結合部全部伸出該底部,該第二支撐結構與該第一平面接觸或者該第二支撐結構懸空。
較佳的,當該電子裝置處于該第二狀態時,該第一支撐結構和該第二支撐結構均抵頂該第一平面,且該第二底面高于該第一底面。
較佳的,當該發聲裝置處于工作狀態時,該電子裝置處于該第二狀態;當該發聲裝置處于非工作狀態時,該電子裝置處于該第一狀態。
較佳的,第二支撐結構為錐形結構;或者該第二支撐結構與該第一結合部結合的至少一側面為斜面。
較佳的,該第一結合部為孔洞。
較佳的,該發聲裝置具有至少一對第二支撐結構,且每對第二支撐結構對稱設置于該第二底面。
較佳的,該殼體上設置有至少一對第一支撐結構,該至少一對第一支撐結構于該第一平面的正投影位于該第二底面于該第一平面的正投影之外,且每對第一支撐結構對稱設置于該殼體的該底部。
較佳的,該電子裝置為投影裝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該電子裝置放置于第一平面上,該電子裝置包括殼體和發聲裝置,該發聲裝置設置于該殼體內部且不與該殼體的多個側壁和頂部接觸,該殼體的底部具有第一支撐結構和第一結合部,該發聲裝置的第二底面上設置有第二支撐結構,該第二支撐結構可藉由該第一結合部伸出該底部,以與該第一平面相配合,當該電子裝置處于第二狀態時,該第一底面與該第二底面之間具有間隙,如此,當該發聲裝置因發聲而產生振動時,該殼體不會因與該發聲裝置接觸而產生共振,進而避免造成雜音產生,以及避免影響該電子裝置的功能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出的電子裝置100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電子裝置100的發聲裝置11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的電子裝置100的殼體10的底部103的結構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佳世達光電有限公司;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蘇州佳世達光電有限公司;佳世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8235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