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對烴源巖內殘余有機碳含量進行恢復的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173732.X | 申請日: | 2016-03-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842753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4-27 |
| 發明(設計)人: | 李倩文;龐雄奇;沈衛兵;霍志鵬;于瑞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
| 主分類號: | G01V11/00 | 分類號: | G01V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王天堯 |
| 地址: | 102249***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烴源巖內 殘余 有機 含量 進行 恢復 方法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殘余有機碳恢復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對烴源巖內殘余有機碳含量進行恢復的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烴源巖在熱演化進入成熟階段后,隨著大規模排烴作用的進行,其內殘余有機碳(TOC)含量逐漸減小。對于處于高成熟-過成熟階段的烴源巖而言,其內殘余TOC較未排烴前的初始時期,差異更加顯著。評價有效烴源巖下限值最重要的標準是烴源巖內有機碳(TOC)含量,若用高成熟-過成熟階段的殘余TOC作為判別標準去評價烴源巖的有效性,必然會引起較大誤差。因此,需要將烴源巖內殘余TOC恢復至排烴前的原始狀態(Ro=0.5%,Ro為熱演化程度)。
針對上述問題,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TOC恢復方法,主要有自然演化剖面法、熱解模擬實驗法、化學元素守恒法、無效碳守恒法、化學動力學法、有機質演化規律法、降解率法等。但是由于上述方法的計算過程繁瑣,導致恢復的效率低,或受到很多實驗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恢復的準確率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對烴源巖內殘余有機碳含量進行恢復的方法,用以提高烴源巖內殘余有機碳含量恢復的準確率和效率,該方法包括:
根據烴源巖孔隙度測井數據,計算不同深度烴源巖內初始時期的孔隙度和任一演化階段的孔隙度;
根據烴源巖密度測井數據,計算不同深度烴源巖內初始時期的密度和任一演化階段的密度;
根據烴源巖生烴潛力隨深度的變化關系,計算不同深度烴源巖內的排烴效率;
對不同深度內烴源巖進行生烴量的物質平衡優化模擬,根據物質平衡優化模擬的結果,計算不同深度烴源巖內有機母質在初始時期的初始重量及轉化到任一演化階段的生成產物組分的累積含量;
根據不同深度烴源巖內初始時期的孔隙度和任一演化階段的孔隙度、初始時期的密度和任一演化階段的密度、排烴效率以及有機母質的初始重量和生成產物組分的累積含量,對不同深度烴源巖內殘余有機碳含量進行恢復。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對烴源巖內殘余有機碳含量進行恢復的裝置,用以提高烴源巖內殘余有機碳含量恢復的準確率和效率,該裝置包括:
孔隙度計算模塊,用于根據烴源巖孔隙度測井數據,計算不同深度烴源巖內初始時期的孔隙度和任一演化階段的孔隙度;
密度計算模塊,用于根據烴源巖密度測井數據,計算不同深度烴源巖內初始時期的密度和任一演化階段的密度;
排烴效率計算模塊,用于根據烴源巖生烴潛力隨深度的變化關系,計算不同深度烴源巖內的排烴效率;
有機母質含量計算模塊,用于對不同深度內烴源巖進行生烴量的物質平衡優化模擬,根據物質平衡優化模擬的結果,計算不同深度烴源巖內有機母質在初始時期的初始重量及轉化到任一演化階段的生成產物組分的累積含量;
殘余有機碳含量恢復模塊,用于根據不同深度烴源巖內初始時期的孔隙度和任一演化階段的孔隙度、初始時期的密度和任一演化階段的密度、排烴效率以及有機母質的初始重量和生成產物組分的累積含量,對不同深度烴源巖內殘余有機碳含量進行恢復。
相對于現有技術中對殘余有機碳含量進行恢復的方法而言,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基于物質平衡原理對烴源巖內殘余有機碳含量進行恢復,在計算過程中,加入烴源巖內相關參數的變化,基于物質平衡理論將這些參數相結合推導出來的,這些參數包括:孔隙度、密度、排烴效率以及烴源巖內有機母質的初始重量和生成產物組分的累積含量;同時,這些參數也考慮到了地層壓實作用和烴源巖熱演化過程對油氣生排作用的影響,具有一定的普遍適用性;另外,這些參數簡單,且較易從自然條件下獲得,不受人為因素影響,計算結果接近實際。因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提高了烴源巖內殘余總有機碳含量恢復的準確率和效率,從而提高了利用殘余有機碳含量作為有效烴源巖判別標準的可信度和準確度。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對烴源巖內殘余有機碳含量進行恢復的方法流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塔里木盆地油田探井的平均井深變化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塔里木盆地中碳酸鹽巖烴源巖孔隙度隨深度變化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中塔里木盆地中碳酸鹽巖烴源巖密度隨深度變化示意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未經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73732.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