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尾槳葉支撐裝置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149805.1 | 申請日: | 2016-03-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06356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5-25 |
| 發明(設計)人: | 夏國旺;王智景;馬東江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G01M13/00 | 分類號: | G01M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航信高科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526 | 代理人: | 劉麗萍 |
| 地址: | 333001 ***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槳葉 支撐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直升機尾槳葉疲勞試驗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尾槳葉支撐 裝置。
背景技術
尾槳葉為尾槳重要部件,為了掌握尾槳葉疲勞壽命,必須對尾槳葉進行疲 勞試驗,得出尾槳葉疲勞特性,進而給出尾槳葉的壽命。尾槳葉在試驗時需要 對其進行支撐,但又不能影響擺振載荷與離心力載荷的施加。
現有技術中,沒有相關專利或文獻在尾槳葉疲勞試驗對其這種支撐,此時, 僅依靠尾槳葉兩端的夾持機構對尾槳葉進行固定,在進行載荷施加時,會形成 單一的載荷施加曲線,即尾槳葉載荷施加點處受到載荷施加方向的力,尾槳葉 的兩端受到與載荷施加點處受力方向相反的力,尾槳葉其余部分受到過渡力 (正反方向之間過渡的力),也就是說,尾槳葉僅受三個點的力,其余部位為 受上述三個點處的力影響而形成的力,不能準確反映出尾槳葉整體受力性能, 為此,需要在尾槳葉上施加其余部位的力,同時,不能影響擺振載荷與離心力 的施加。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尾槳葉支撐裝置,設置在尾槳葉的 中心至兩端之間的型面上,用于對接觸處的尾槳葉型面進行固持,所述裝置包 括夾持裝置與吊裝,所述夾持裝置設置為能夠對接的兩部分,當兩塊夾持裝置 對接后,其內側形成適配與所述尾槳葉型面的型面孔,所述兩塊夾持裝置的同 一側通過連接件連接,并在該連接件的另一端連接有吊裝,用于對所述兩塊夾 持裝置夾持的尾槳葉進行懸掛。
優選的是,所述兩塊夾持裝置包括下支撐框以及上支撐框,所述下支撐框 與上支撐框上設置有相互連通的通孔,并通過連接螺栓將下支撐框與上支撐框 相互連接。
在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兩塊夾持裝置還包括槳葉下墊塊以及槳葉上 墊塊,所述槳葉下墊塊與槳葉上墊塊對接后其內側形成適配與所述尾槳葉型面 的型面孔,所述槳葉下墊塊外側貼緊所述下支撐框的內側,所述槳葉上墊塊外 側貼緊所述上支撐框的內側。
在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槳葉下墊塊與所述下支撐框一體設計,所述 槳葉上墊塊與所述上支撐框一體設計。
在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槳葉下墊塊上設置有彈性墊。
在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槳葉上墊塊上設置有彈性墊。
在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連接件為設置在兩塊夾持裝置同一側的凸耳 連接板,包括左凸耳連接板與右凸耳連接板,所述凸耳連接板的一端的端面分 別固定在兩塊夾持裝置上,另一端設置為帶螺紋的柱狀凸臺,所述吊裝的一端 套接在所述柱狀凸臺上,并通過左凸耳并緊螺栓/右凸耳并緊螺栓對所述吊裝 與夾持裝置進行固定。
在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凸耳連接板通過左凸耳連接螺栓/右凸耳連 接螺栓連接在所述在兩塊夾持裝置上。
在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凸耳連接板焊接在任一塊所述夾持裝置上, 并通過左凸耳連接螺栓/右凸耳連接螺栓連接另一塊夾持裝置。
在上述方案中優選的是,所述吊裝包括左拉桿與右拉桿,所述左拉桿與右 拉桿在遠離夾持裝置的一端開孔,所述左拉桿通過左連接螺栓連接左拉桿連接 叉耳,所述右拉桿通過右連接螺栓連接右拉桿連接叉耳。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結構簡單,拆裝方便,能夠滿足尾槳葉疲 勞試驗時的支撐作用,并且能夠根據試驗需要,調整槳葉的支撐位置,在尾槳 葉疲勞試驗時,在尾槳葉的中間及端點之間共計安裝兩個尾槳葉支撐裝置,此 時,當受到試驗載荷(比如尾槳葉中心處拉伸載荷時),所述尾槳葉將會受到 5個載荷施加點提供的力,滿足了尾槳葉的全方位受力試驗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尾槳葉支撐裝置的一優選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尾槳葉支撐裝置俯視圖。
圖3為圖1所示實施例的尾槳葉支撐裝置側視圖。
其中,1為左拉桿連接叉耳,2為左連接螺栓,3為左拉桿,4為左凸耳并 緊螺母,5為左凸耳連接螺栓,6為左凸耳連接板,7為連接螺栓,8為下支撐 框,9為槳葉下墊塊,10為槳葉上墊塊,11為上支撐框,12為右凸耳連接螺 栓,13為右凸耳連接板,14為右凸耳并緊螺栓,15為右拉桿,16為右連接螺 栓,17為右拉桿連接叉耳。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未經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4980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二氧化硅超微粉末的制備方法
- 下一篇:立體袋包裝機包裝袋成型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