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數據管理方法、裝置及網絡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146813.0 | 申請日: | 2016-03-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7196985B | 公開(公告)日: | 2020-08-07 |
| 發明(設計)人: | 汪漪;林棟;張弓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L29/08 | 分類號: | H04L29/08;H04L12/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羅振安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數據管理 方法 裝置 網絡設備 | ||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數據管理方法、裝置及網絡設備,屬于網絡技術領域。方法包括:接收數據請求設備發送的數據請求包,數據請求包中至少包括第一源標識、第一目的標識和請求數據標識;根據第一目的標識和請求數據標識,在CCM中查找請求的數據;如果在CCM中未查找到請求的數據,則判斷數據請求包是否允許緩存;如果數據請求包允許緩存,則以第一源標識和封裝在數據請求包中的數據內容的標識,在CCM中緩存封裝在數據請求包中的數據內容。本發明網絡設備除了轉發數據請求包外,還會在未存儲請求數據的情況下,決定是否對數據請求包進行處理,在對數據請求包進行處理時會緩存封裝在數據請求包中的數據內容,因此實現了數據的沿路緩存。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網絡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數據管理方法、裝置及網絡設備。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普及,目前網絡應用的主體已經轉換為文字、圖像和視頻等數據,因此在互聯網領域對硬件資源共享的需求已經逐步降低,取而代之數據共享成為了主要目標。用戶關注的不再是數據存儲在哪里,而是數據本身。因此,傳統的IP(Internet Protocol,網絡協議)網絡已有逐漸向以數據內容為中心的網絡架構轉變的趨勢。對于以數據內容為中心的網絡架構而言,均會在網絡中對數據進行存儲,但是不同網絡架構在對數據進行具體管理,諸如數據發現、數據請求與匹配、數據轉發等時有所不同。
如圖1所示,DONA(Data Oriented Network Architecture,面向數據的網絡體系架構)采用額外的RH(Resolution Handler,名字解析器)來解析數據名字、查找數據和定位數據的實際存儲位置,然后通過傳統的IP網絡來傳輸數據。參見圖1所示的DONA的具體工作流程:步驟1-3為數據在RH上的注冊過程,數據發布者將數據在RH中進行注冊,以便數據請求者可以根據數據的名字在RH中查找、獲取數據;步驟4-7為數據請求者通過RH來查找數據,數據請求者將對數據的獲取請求發送給一個RH后,該RH通過各個RH之間的連接,將對數據的獲取請求發送給數據發布者;步驟8-11為數據發布者將數據發送給數據請求者。
如圖2所示,4WARD(Th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for the future Internet,歐盟未來網絡體系架構)通過層次化的NRS(Name Resolution System,名字解析系統)來注冊、解析數據名字。參見圖2所示的4WARD的具體工作流程,步驟1-2,數據發布者將數據的名字在NRS中進行注冊;步驟3-6,數據請求者通過NRS來獲取所請求的數據的實際存放位置;步驟7-9和步驟a-c為數據請求者通過路由設備將數據獲取請求發送至數據發布者;步驟10-12和步驟d-f為數據發布者將數據發送給數據請求者。
在實現本發明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針對上述兩種網絡架構而言,網絡架構中的任一RH或路由設備在接收到數據請求者發送的數據獲取請求后,若自身非請求數據的數據發布者,則直接將數據獲取請求進行轉發,不進行任何操作處理,對數據獲取請求的處理方式很單一、很具局限性,這便導致了數據請求者僅可從數據發布者一處獲取到請求的數據,而數據獲取請求可能需要經過多個設備的轉發才能轉發至數據發布者,這無疑增添了各個網絡設備的操作,較為繁瑣復雜,降低了數據的傳播效率和網絡性能。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數據管理方法、裝置及網絡設備。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數據管理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數據請求設備發送的數據請求包,所述數據請求包中至少包括第一源標識、第一目的標識和請求數據標識,所述第一源標識用于指示所述數據請求設備,所述第一目的標識用于指示請求的數據的存儲設備;
根據所述第一目的標識和所述請求數據標識,在CCM(Cached Content Manager,內容緩存管理器)中查找請求的數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4681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