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既有建筑的內部置換結構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141607.0 | 申請日: | 2016-03-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25746B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28 |
| 發明(設計)人: | 汪思滿;顧向東;楊大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建工二建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G23/02 | 分類號: | E04G23/02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31237 | 代理人: | 金華 |
| 地址: | 20012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既有 建筑 內部 置換 結構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建筑改建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既有建筑的內部置換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建筑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市中心區域,越來越多的歷史悠久老建筑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代人們居住條件和使用要求,這些老建筑的整體性能隨著時間的影響也漸漸降低了,因此對這些建筑的加固、大修、改造的要求越來越多。在改造的過程中,這些老建筑又經過了多次的加建,對建筑基礎本身增加了荷載,并且建筑基礎的組成材料及腐蝕程度也隨著時間慢慢的嚴重起來。因此,對這些老建筑的改造、加固變得尤為重要。
在對老建筑的改造過程中,通常采用保持外墻歷史風貌不變,置換內部結構的方式。在內部結構置換過程中,為了保證內部結構拆除及內部施工時原有外墻的整體安全與穩定性,需要增加相應的保護措施。
然而在現有的改建工程施工中,往往存在保護措施不到位而導致破壞既有建筑結構體系,施工操作面狹小,施工工期長,從而影響結構安全及施工質量的問題,未能切實滿足實際應用的需求。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既有建筑的內部置換結構及其施工方法,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破壞既有建筑結構體系,施工操作面狹小,施工工期長和安全性能差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既有建筑的內部置換結構,包括沿豎向設置的核心筒結構、設于所述核心筒結構下方的固定基礎底座、設于所述核心筒結構和原有外墻結構柱之間的若干水平支撐、設于所述原有外墻結構柱外周且與所述水平支撐連接的連結結構件以及槽鋼框架,所述槽鋼框架用于支撐原有外墻及其上的門或窗洞口。
進一步的,所述核心筒結構包括若干沿豎向設置的鋼管柱和若干沿橫向設置的水平圓桿,所述鋼管柱通過所述水平圓桿依次連接圍成所述核心筒結構,所述鋼管柱與所述水平支撐的相應一端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鋼管柱的數量均為4根,4根所述鋼管柱之間設有若干水平圓桿層和與所述水平圓桿層對應的水平支撐層,每個水平圓桿層包括4根水平圓桿,每個水平支撐層包括若干根水平支撐,4根鋼管柱通過所述水平圓桿依次連接圍成四邊形。
進一步的,每相鄰兩個水平圓桿層之間設有斜向圓桿。
進一步的,所述固定基礎底座包括若干鉆孔灌注樁、套設于所述鉆孔灌注樁內且上端從所述鉆孔灌注樁頂部伸出的格構柱和水平設于所述格構柱頂端的支承板,所述鋼管柱位于所述支承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鋼管柱的外側沿豎向間隔設有若干綴板,所述綴板與所述水平支撐的相應一端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水平支撐為H型鋼,所述H型鋼的一端與所述綴板通過螺栓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連結結構件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連結結構件包括圍設于所述原有外墻結構柱四周的四塊鋼板,所述鋼板與所述原有外墻結構柱之間圍焊抱箍固定,所述鋼板的外側沿豎向間隔設有若干剛性鉸節點,所述剛性鉸節點與所述水平支撐通過螺栓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槽鋼框架包括設于所述原有外墻內外兩側以及設于所述門或窗洞口內部的槽鋼,所述原有外墻內外兩側的槽鋼通過對拉螺栓連接。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上述既有建筑的內部置換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確定核心筒結構的位置,在其下方施工固定基礎底座;
S2:破除與所述核心筒結構位置沖突的原結構樓板,在所述固定基礎底座上方施工核心筒結構;
S3:在所述原有外墻結構柱的外周施工連結結構件;
S4:安裝槽鋼框架對所述原有外墻及原有外墻上的門或窗洞口進行加固;
S5:在所述核心筒結構和連結結構件之間施工水平支撐,同時由上而下逐層拆除原結構樓板;
S6:由下而上逐層施工新結構框架柱和新結構樓板,同時拆除水平支撐,最后拆除核心筒結構,完成既有建筑的內部置換施工。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1中施工固定基礎底座具體為:首先施工若干鉆孔灌注樁,并在每根所述鉆孔灌注樁的頂部插入格構柱,使所述格構柱的上端從鉆孔灌注樁的頂部伸出,最后在所述格構柱的頂部水平設置一支承板。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2中施工核心筒結構具體為:首先將若干鋼管柱通過水平圓桿依次連接形成核心筒結構,將所述核心筒結構吊裝至指定位置,使其中的鋼管柱位于所述支承板上,并沿所述核心筒結構的豎向間隔設置若干綴板。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S3中施工連結結構件具體為:在所述原有外墻結構柱的四周圍焊抱箍四塊鋼板,并在所述鋼板的外側沿豎向設置若干剛性鉸節點,所述剛性鉸節點與所述水平支撐通過螺栓固定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建工二建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上海建工二建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4160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