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農田尾水處理的富藻溝系統及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134345.5 | 申請日: | 2016-03-0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31656B | 公開(公告)日: | 2019-02-22 |
| 發明(設計)人: | 李旭東;紀婧;邱江平;謝艷艷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交通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3/34 | 分類號: | C02F3/34;E02B1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漢聲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徐紅銀;郭國中 |
| 地址: | 200240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農田 水處理 富藻溝 系統 處理 方法 | ||
1.一種用于農田尾水處理的富藻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包括富藻溝渠、推流器、水位控制閘門、排水連通涵管、水生生物塘及調控站;其中:
所述富藻溝渠圍繞在田塊的四周,田塊之間的溝渠彼此連通,在維持一定水位的條件下,形成溝渠環路;所述富藻溝渠的排水口與外部水體和水生生物塘連通;
所述水位控制閘門設置于富藻溝渠及水生生物塘所有出水口,用于水位控制;
所述推流器由太陽能光伏電池提供動力,所述溝渠環路按一定間距設置推流器,使富藻溝渠中的水保持一定流速,使藻類充分接受陽光照射,維持富藻溝渠中藻類的濃度;藻類和細菌在富藻溝中自然形成菌藻共生系統;
所述排水連通涵管,用于富藻溝渠與水生生物塘的連通;
所述水生生物塘,用于富藻溝渠出水中藻類的分離、農田尾水的深度凈化、水的儲存及水量的調節,所述水生生物塘位于整個系統內的最低處,以保證農田尾水能通過自流進入水生生物塘內;
所述調控站,采用動力將水生生物塘處理后的農田尾水提升至農田進行循環利用,或將多余水量強排出區域,所述調控站位于所述水生生物塘的出水端;
所述水生生物塘中部設置有導流墻,使水生生物塘中的水流按照流程流動,避免短流;
所述水生生物塘設有進水口和出水口,其中進水口通過排水連通涵管連接到富藻溝渠的排水口,出水口連接到調控站和外部水體;在水生生物塘靠近排水連通涵管的一側種植植物。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農田尾水處理的富藻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富藻溝渠面積占田地總體面積的1%-1.5%。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農田尾水處理的富藻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富藻溝渠的橫截面為等腰梯形或矩形,渠深為40-100cm,渠內有效水深30~80cm,農田排水期溝渠最短水力停留時間10h。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農田尾水處理的富藻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富藻溝渠的水位由水位控制閘門控制在30~80cm。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農田尾水處理的富藻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富藻溝渠的水流速度為0.15~0.2m/s。
6.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用于農田尾水處理的富藻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生物塘的深度為2-3m,水力停留時間至少2天。
7.如權利要求1-5任一項所述的用于農田尾水處理的富藻溝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生物塘中種植水生植物,所種水生植物兼顧沉水、挺水和浮水植物,塘面植物覆蓋面積不超過塘總面積30%。
8.一種采用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系統的農田尾水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農田尾水從農田排出后進入富藻溝系統,在推流器作用下保持一定流速,由富藻溝渠內的藻菌共生系統對其進行凈化處理;
步驟二,農田尾水在富藻溝內停留一定時間后,通過排水連通涵管進入水生生物塘,依靠水生生物塘內植物、微生物、底泥構成的生態凈化系統,在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下進一步凈化處理,水生生物塘內設置導流墻,增加水的流程及其在塘內的停留時間;
步驟三,經富藻溝系統處理后的水由調控站提升至農田進行循環利用,利用之后多余的水則進入下一個循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交通大學,未經上海交通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34345.5/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