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電壓加快血沉的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130330.1 | 申請日: | 2016-03-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75460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15 |
| 發明(設計)人: | 王富平;陳忠敏;范曉成;劉杰;孟艷麗;趙芳;郭一菲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15/05 | 分類號: | G01N15/05 |
| 代理公司: |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海華 |
| 地址: | 400054 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電壓 加快 血沉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醫學檢測,具體指一種利用電壓加快血沉的方法,屬于醫療檢測和醫 用器械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紅細胞沉降率(ESR)即血沉,血沉檢測對疾病的診治雖缺乏特異性,但它對感染性 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發展,療效觀察和預后判斷仍具有重要意義,至今仍是常用的臨 床檢驗項目之一。
血沉原理為血流中紅細胞胞膜表面的唾液所具有的負電荷等因素而互相排斥使 細胞間距離約為25nm,含蛋白量比血漿高,比重大于血漿,雙凹圓盤狀使之受一定血漿逆阻 力,故彼此分散懸浮而下沉緩慢。如果血漿或紅細胞本身發生改變,則可使血沉產生變化。 紅細胞下沉分三個階段:①紅細胞緡錢狀聚集期:紅細胞的“盤狀平面”彼此貼合而形成紅 細胞緡錢串,兩個紅細胞貼合即消除兩個“盤狀平面”,在此基礎上每增加一個貼合的紅細 胞,即多消除兩個“盤狀平面”。該過程約需10min;②紅細胞快速沉降期:相互貼合的紅細胞 逐漸增多,下沉速度加快,此階段約持續40min;③紅細胞堆積期:此期貼合的紅細胞數量達 到飽和而緩慢下降,緊密堆積與容器底部。
國際血液學標準化委員會(ICSH)推薦的血沉測定方法為魏氏法,但魏氏法耗時 長,實驗影響因素多,條件不易掌握一致,且不便于實驗室流水作業,難以滿足臨床急診檢 測要求,目前已基本被全自動血沉儀取代。全自動血沉儀采用EDTA-K2抗凝管置于帶有自動 混勻裝置上的試管架上進行檢測,儀器自動蓋帽穿刺吸入微量血到毛細管中,離心后,在37 ℃恒溫下檢測,以紅外線掃描,通過動態檢測紅細胞聚集和沉降變化,以光密度變化換算成 與魏氏法相關的結果。全自動血沉儀基于離心力使紅細胞向下運動,在血沉管底部,由于管 壁的阻擋,使得紅細胞緡錢狀聚集速度加快,進而減弱對上層紅細胞的相互排斥,從而加快 紅細胞下沉和血沉管底堆積,因此可加快血沉測定速度。全自動血沉儀基于離心原理加快 紅細胞沉降,故相應的附屬電機、運動部件較多,能量消耗較大,故障率也高。因此,本領域 檢測人員一直在尋找一種新的高效、經濟、且系統穩定的血沉檢測方法。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檢測簡單、工作可靠、 易于維護、成本低的利用電壓加快血沉的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利用電壓加快血沉的方法,將血液和抗凝劑混合后注入血沉管中,再將血沉管垂 直置于測試架上,在血沉管上下兩端間施加電壓,其中血沉管上端為負極,下端為正極,利 用電場作用力使血液中帶負電的紅細胞加快向下沉降。
所述施加電壓為40~120V。
所述抗凝劑為草酸鉀、枸櫞酸鈉或者EDTA-K2。
所述血液與抗凝劑的體積比為1:1~1:4。
所述血沉管內徑為1.0~1.8mm。
本發明在血沉管上下施加電壓,形成電場,位于電場中的紅細胞因其帶負電,受到 類似離心力一樣向下的電場作用力,故可加快紅細胞沉降,使檢測快速。
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檢測方法簡單,只需施加電壓即可加快沉降,實現高效血沉測定。
2、根據本發明檢測思想設計的檢測裝置與現有全自動血沉儀相比,活動部件大量 減少,工作可靠,易于維護。
3、本發明采用電場作用于紅細胞,與離心一樣實現高效血沉測定,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本發明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由于電場可對帶負電的紅細胞形成作用力,即電場可以像離心一樣加速血沉測 定,因此,本發明利用紅細胞帶負電荷,在電場作用下可快速向正極移動。
具體操作時,先將血液和抗凝劑混合后注入血沉管中,血沉管內徑為1.0~1.8mm, 血液與抗凝劑的體積比為1:1~1:4;再將血沉管垂直置于測試架上,在血沉管上下兩端間 施加電壓,電壓為40~120V,其中血沉管上端為負極,下端為正極,利用電場作用力使血液 中帶負電的紅細胞加快向下沉降。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理工大學,未經重慶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3033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