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脾胃虛弱的中藥組合物在審
| 申請號: | 201610126901.4 | 申請日: | 2016-03-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641596A | 公開(公告)日: | 2016-06-08 |
| 發明(設計)人: | 王芳;崔艷香;王立珍;薛靈敏;陳勛;殷秀麗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芳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4 | 分類號: | A61K36/9064;A61P1/14;A61K35/57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6000 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脾胃 虛弱 中藥 組合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醫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脾胃虛弱的中藥 組合物。
背景技術
脾胃虛弱,為中醫名詞術語。脾胃虛弱含義比較籠統,包含了脾 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 胃虛寒等中醫證候。脾胃虛弱病癥多表現為身體酸沉、酸重,肢節疼 痛、口苦舌干、食欲不振、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身冷惡 寒,并多有泄瀉。此其病因有三方面:一為飲食失調;二為勞累過度; 三由于急慢性病。以上諸因,耗傷脾胃,導致脾胃不足,運化失健, 形成脾胃虛弱證。
目前,治療脾胃虛弱病癥可采用六君子湯、參苓白術散等方劑, 輔以飲食調理或針灸治療。但是,往往見效緩慢,治療效果不理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 治療脾胃虛弱的中藥組合物,能夠有效治療脾胃虛弱。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治療脾胃虛弱的中藥組合物,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組 分:炒白術15~35份,炒麥芽15~30份,炒谷芽15~30份,黃芪 15~30份,炙甘草10~20份,雞內金20~35份,梧桐子20~28份, 焦神曲10~25份,半夏10~20份,白芥子8~15份,白前4~8份, 佩蘭4~6份,砂仁4~6份,杏葉防風3~10份,獨活10~12份, 羌活10~12份,柴胡5~10份,薏米仁15~25份,茯苓10~15份, 黨參3~8份,黃連3~8份,陳皮3~8份,大棗10~15份。
優選地,治療脾胃虛弱的中藥組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組 分:炒白術20~30份,炒麥芽20~25份,炒谷芽20~25份,黃芪 20~25份,炙甘草13~18份,雞內金25~32份,梧桐子22~25份, 焦神曲17~22份,半夏16~18份,白芥子10~12份,白前6~7份, 佩蘭4.5~5.5份,砂仁4.5~5.5份,杏葉防風5~8份,獨活10.5~ 11份,羌活10.5~11份,柴胡6~8份,薏米仁18~22份,茯苓12~ 14份,黨參4~6份,黃連4~6份,陳皮4~6份,大棗12~13份。
優選地,治療脾胃虛弱的中藥組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組 分:炒白術25份,炒麥芽22.5份,炒谷芽22.5份,黃芪22.5份, 炙甘草15份,雞內金30份,梧桐子24份,焦神曲20份,半夏17 份,白芥子11份,白前6.7份,佩蘭5.2份,砂仁5.2份,杏葉防 風6份,獨活10.8份,羌活10.8份,柴胡6.8份,薏米仁20份, 茯苓13份,黨參5份,黃連5.2份,陳皮4.6份,大棗12.3份。
優選地,所述中藥組合物制備為口服液、散劑或顆粒劑。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治療脾胃虛弱的中藥組合物,利用中醫五行及 辨證理論,將脾胃虛弱的病因歸為太陰為病,脾肺互傷,邪氣入內, 土金合德,生化諸病。足太陰脾也,中央土,脾為陰,胃為陽,脾胃 主運化飲食,運化水濕,脾胃虛弱則飲食不化,水濕不行。手太陰肺 也,西方金也,肺為陰,大腸為陽,肺主氣,通調水道,大腸者傳道 之官,變化出焉。故補脾助消化,以養脾胃之正氣,化痰清濁氣以去 脾胃之邪氣,補氣散風,以養肺氣,去皮毛之風邪,利濕通調水道以 去體內無用之蓄水,養大腸以助邪氣從大便而出。本發明所述的中藥 組合物溫中散寒,健脾和胃,能顯著改善脾胃虛弱型胃癌患者的癥狀 無副作用,效果顯著,治愈率較高。
本發明中各原料的相關特性如下:
白術,性溫,味甘、苦。歸脾經、胃經。功效與作用:健脾、益 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黃芪,性微溫,味甘。歸脾經、肺經。功效與作用:補氣固表、 利尿、托毒排膿、生肌。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炙甘草,性溫,味甘。歸心經、肺經、胃經、脾經。功效與作用: 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
梧桐子:味甘,性平。歸肝,肺,腎經。順氣和胃,健脾消食, 止血。用于胃脘疼痛,傷食腹瀉,疝氣,須發早白,小兒口瘡。《四 川中藥志》:順顛氣,和胃。治胃痛。
半夏,性溫,味辛,有毒。歸脾經、胃經、肺經。功效與作用: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藥。
杏葉防風,性溫,味甘、辛。歸膀胱經、肝經、脾經。功效與作 用:發表、祛風、除濕。屬解表藥下分類辛溫解表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芳,未經王芳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26901.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