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介入治療導管導絲出口設計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124297.1 | 申請日: | 2016-03-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520794B | 公開(公告)日: | 2017-06-20 |
| 發明(設計)人: | 王翔宇;劉寶瑞;李海寧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吉威醫療制品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F2/958 | 分類號: | A61F2/95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遠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11435 | 代理人: | 申紹中 |
| 地址: | 264200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介入 治療 導管 出口 設計 方法 | ||
1.一種介入治療導管導絲出口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該設計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導管組裝:先將擴張球囊(102)的下端套在外腔管(103)上并對連接處進行焊接;再將保護導絲(110)穿入到內腔管(104)內,將內腔管(104)從外腔管(103)的下端穿入,使內腔管(104)依次穿過外腔管(103)、擴張球囊(102)之后與導管尖端(101)進行組合焊接;將上述內腔管(104)從外腔管(103)的下端一側進行側拉;
b、外腔管擴張:將完成組裝的上述導管進行外腔管(103)的擴張處理;先將擴孔器從外腔管(103)下端的另一側插入,插入的深度為1.5-2.0mm;之后利用上述擴孔器對外腔管(103)進行擴張,再將擴孔器從外腔管(103)內緩慢移出;
c、過渡管預處理:對過渡管(107)的上端進行漸消面的預處理,使其形成一個傾斜并凹陷的側面,側面的傾斜、凹陷程度與外腔管(103)的下端擴口處和內腔管(104)傾斜穿出的傾斜角程度相匹配;預處理過渡管(107)的長度為3.5-4.5mm;預處理后的過渡管(107)上端面的形狀為月牙形;
d、D型導絲的預處理:D型導絲(109)在插入過渡管(107)之前,對其上端進行與過渡管(107)上端相匹配的預處理,使其上端側面為階梯狀的漸消面,從而使其上端面呈“D型”;將上述預處理后的D型導絲(109)插入到過渡管(107)內,再將上述組裝后的過渡管(107)插入到擴張后的外腔管(103)內1.8-2.0mm處,使D型導絲(109)的上端通過過渡管(107)伸到外腔管(103)內4-5mm處,以確保插入外腔管(103)的過渡管(107)一端出口在D型保護導絲的保護下焊接時不被封死;
e、硅膠管的預處理:在導絲出口工藝進行之前,首先對焊接時用到的保護硅膠管進行切割處理,使其長度尺寸與外腔管(103)、內腔管(104)和過渡管(107)三者結合處的長度相匹配;然后將上述切割后的硅膠管放入工裝容器中用正己烷浸泡處理使其膨脹,浸泡時間為0.2-2.0h;
f、焊接:將硅膠管撈出控干,保證其在使用之前內外表面均不再帶有正己烷;然后從已穿入D型導絲(109)的過渡管(107)的下端套入硅膠管,使硅膠管完全覆蓋內腔管(104)、外腔管(103)以及過渡管(107)的結合部位;將上述組裝好的導管放入烘干裝置內烘干,烘干溫度為55-65°;將上述烘干后的導管放到熱焊接設備上,使有硅膠管覆蓋的外腔管(103)內壁、內腔管(104)外壁和過渡管(107)外壁無縫的相互焊接在一起,保證外腔管(103)、內腔管(104)和過渡管(107)三根管的焊接處在高溫下發生質態變化然后平滑無縫穩固結合;
g、后處理:上述焊接過程完成后將焊接用的硅膠管用正己烷浸泡處理后拔出;之后將保護導絲(110)、D型導絲(109)分別從內腔管(104)、過渡管(107)中抽出,然后拉伸折起內腔管(104),并對伸出外腔管(103)的多余內腔管(104)平滑切除,形成導絲出口(105);再將連接在海波管(108)的上端起支撐作用的動力支撐桿(106)插入到過渡管(107)內,最后對海波管(108)與過渡管(107)的連接處進行焊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治療導管導絲出口設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腔管(104)、外腔管(103)、過渡管(107)的醫用材料是尼龍彈性體或尼龍或聚碳酸酯或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或聚氯乙烯或聚丙烯或聚苯乙烯或硅橡膠或聚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脂或聚氨酯或天然橡膠。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吉威醫療制品有限公司,未經山東吉威醫療制品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2429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