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河道淤泥真空脫水處理車有效
| 申請號: | 201610115064.5 | 申請日: | 2016-03-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5776797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5-25 |
| 發明(設計)人: | 章雪峰;楊俊杰;單玉川;聞衛東;任海剛;鄭麗海;傅林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杰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浙工大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11/12 | 分類號: | C02F11/12;B01D29/56 |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王利強 |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真空脫水處理 排水管 豎向 河道淤泥 水平管 排水機構 淤泥罐 真空泵 通孔 并排布置 車輛本體 工作效率 密封環 連通 出口 | ||
一種河道淤泥真空脫水處理車,包括車輛本體,所述真空脫水處理車還包括真空淤泥罐和排水機構,所述排水機構包括真空泵、水平管和多組豎向排水管,所述真空泵的出口與所述水平管的一端連通,所述水平管上并排布置所述多組豎向排水管,所述真空淤泥罐的頂面上開有供所述多組豎向排水管插入的通孔,所述豎向排水管與通孔連接處設有密封環。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工作效率較高、處理效果良好的河道淤泥真空脫水處理車。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河道淤泥真空脫水處理車。
背景技術
在我國存在著數量巨大,分布十分廣泛的淤堵污染嚴重的小河道、小湖泊需要治理,首先要對其進行清淤疏浚。傳統的河道疏浚方法是采用船用抓斗式吊機,從河道中抓出淤泥,放在運輸船上運到指定地點進行集中堆放,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在抓泥過程造成較嚴重的二次水體污染,而且淤泥含水量極大,運輸處置量也大,還需要較大的堆場,占用土地。對于那些淤堵嚴重的小河道、小湖泊而言,即使采用這種傳統方法,也無法將疏浚船開進,由于水深小,運輸船只也無法作業。在美麗中國的建設中,迫切為需要河道的環境保護及治理提供一種行之有效的河道清淤與淤泥處理手段。
現有處理河道淤泥也有新技術產生,如采用離心脫水法脫水,減少淤泥的處置量,減少土地的占用,但這種方法需要的設備量及動力均較大,當大量處置時成本太高,故一時難以推廣應用。對于淤泥的挖掘方式有用泵吸法,可連續工作,工作效率有較大提高,也可較好地避免對水體的二次污染,但泵吸入的水量相對也較大,對后繼處理帶來一定的困難。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已有河道淤泥處理方式的工作效率較低、處理效果較差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工作效率較高、處理效率良好的河道淤泥真空脫水處理車。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河道淤泥真空脫水處理車,包括車輛本體,所述真空脫水處理車還包括真空淤泥罐和排水機構,所述排水機構包括真空泵、水平管和多組豎向排水管,所述真空泵的出口與所述水平管的一端連通,所述水平管上并排布置所述多組豎向排水管,所述真空淤泥罐的頂面上開有供所述多組豎向排水管插入的通孔,所述豎向排水管與通孔連接處設有密封環。
進一步,所述豎向排水管包括金屬外管和塑料濾管,所述塑料濾管位于所述金屬外管的內部,所述塑料濾管與金屬外管之間設有從內到外布置土工布濾袋和金屬過濾網。
再進一步,所述真空脫水處理車還包括真空排水設施安裝起落架,所述真空排水設施安裝起落架包括橫梁、橫梁升降油缸和真空管升降油缸,所述橫梁升降油缸固定安裝在所述真空淤泥罐的外壁,所述橫梁的兩端分別與橫梁升降油缸的伸縮桿固定連接,所述真空管升降油缸固定在所述橫梁上,所述真空管升降油缸的下部伸縮端與所述排水機構聯動。
本發明的技術構思為:將真空排水脫水方式引入到淤泥快速脫水固結上來,以滿足量大,面廣的小河道、小湖泊環境治理中淤泥的快速脫水需求,同時采用車載形式,可滿足分布廣,一次處理量不太大的具體情況。本發明采用真空排水固結技術對淤泥進行快速脫水處理。當淤泥進入真空處理罐后,向罐內淤泥插入多組豎向排水管,豎向排水管通過水平管連通后直接接入真空泵,如圖1。對罐內淤泥實施真空排水處理,經過幾小時的快速排水處理后,淤泥可以達到車載不滴水的程度,裝車運至堆放場。
與當前采用離心脫水方法相比,采用真空排水技術作為淤泥脫水處理的方法可以一次性處理較大量的淤泥,離心脫水方法需要將淤泥旋轉,產生離心力,將其中的水脫出。而真空排水法中的淤泥是靜止的,通過插入淤泥的真空管提供真空負壓,將淤泥中的水吸出。兩者所需的動力差別很大,真空脫水法所需的設備簡單,所需動力小,處理淤泥的量不受動力設備的限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杰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浙工大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工業大學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杰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浙江浙工大檢測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610115064.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